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取68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两组膀胱容量均提升,残余尿量均下降,且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具有积极影响作用,能提升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联合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110例脑卒中患者为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5例)、吸气肌训练组(n=35例)和联合组(n=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吸气肌训练组采取吸气肌训练,在此基础上,联合组采取ACBT联合吸气肌训练,比较三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联合组肺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吸气肌训练组(P<0.05)。联合组呼吸功能恢复情况高于吸气肌训练组、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采取ACBT联合吸气肌训练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55例,实施间歇性导尿联合手法训练、微波治疗、局部音频电疗等综合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前,患者的膀胱容量为(413.5±122.4)ml,训练后为(479.5±63.1)ml,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训练前残余尿量为(397.5±107.9)ml,训练后为(136.8±72.9)ml,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SCI痉挛性膀胱功能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和护理,可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训练法对促进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58例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训练组和常规护理组各29例.联合训练组采取膀胱压力、容量和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的检测,判定膀胱功能等级和膀胱功能障碍类型,为患者制订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个体化饮水计划的训练处方.常规护理组采取传统留置尿管和间歇导尿的护理方法.比较2组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效果,训练后Barthel指数评定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膀胱功能训练效果比较,联合训练组较常规护理组显著提高;2组膀胱功能训练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比较,训练后联合训练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2组膀胱功能训练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联合训练解决了单纯的膀胱训练效果不佳的问题,强化了膀胱功能的训练效果.避免了反复插导尿管,减少了尿路感染的机会,减轻了在训练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起到协同联合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宫颈癌术后应用盆底肌康复训练护理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次实验患者均选自2023年1月-2024年5月,共48例,于我院进行宫颈癌手术治疗,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有2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盆底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UUQ评分无对比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更优(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I-QoL评分无对比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更优(P<0.05)。结论 在宫颈癌术后应用盆底肌康复训练护理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显著,可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证明该护理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排尿功能训练在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术后,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强化排尿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排尿顺利率、首次排尿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排尿顺利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排尿功能训练在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6年 3月 -2018年 3月 104例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就诊先后分成观察组(n=52)和对照组( n=5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肾功能损伤、泌尿造影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预防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循证护理;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 膀胱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行以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导尿管留置以及间歇性导尿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接受综合训练和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经过干预,研究组尿路感染率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明显大于常规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行以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对其膀胱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泌尿系统感染,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行为改变训练对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的影响,及如何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方法将147例需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5例和对照组72例,实验组又分为术前1~2d、3~4d、5d以上训练组,进行膀胱功能和行为改变训练,对照组术前未进行任何训练,术后对2组患者出现尿潴留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硬膜外麻醉术后出现尿潴留差异显著(P<0.01),术前进行膀胱功能和行为改变训练的时间长短与术后出现尿潴留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进行膀胱功能和行为改变训练有助于减少硬膜外麻醉术后出现尿潴留,从而减少导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术前训练时间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 目的 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引入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探究该训练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选择为2023年,具体于1月开始,于12月结束,共计12个月,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共有64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相关诊疗,已经确诊为脊髓损伤,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上述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护理人员在泡沫箱中放入红球与白球,各32个,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纳入研究,并指导患者自行抽签,若患者在泡沫箱中抽中红色球,则纳入对照组,共有32例患者,若患者在泡沫箱中抽中白色球,自动纳入研究组,同样有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基本的康复护理,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公正性,由两组不同的护理人员为参与研究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为对照组提供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培训,而为研究组提供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同时接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培训,为研究组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在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统一由专业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膀胱功能,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并将结果汇总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生活质量评分相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各项评分差异细微,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明显升高,但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功能相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各项指标差异细微,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更为良好,残余尿量更低,膀胱容量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相比,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引入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对于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且能够降低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建议在临床内大力推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造瘘对幼鼠膀胱功能的影响及病理生理机制。方法80只SD雌性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膀胱造瘘组、假手术组(这2组包括术后第1、3、5天组),对照组(包括术后第1、3、5天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每组8只大鼠。膀胱造瘘组行膀胱造瘘,假手术组不放置造瘘管,药物干预组应用不同剂量山莨菪碱。对造瘘组幼鼠术后第1、3、5天亚组分别行清醒膀胱测压,收集排尿间隔(VI)、排尿量(VV)、残余尿量(PVR)、膀胱容量(BC)、最大膀胱压(Pves.max)、膀胱充盈末期压(Pves.thr)、膀胱顺应性(△C)。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幼鼠自由排尿,收集VV、PVR、BC。尿动力学检测后取膀胱进行HE染色和炎症评分(HIS)。药物干预组应用不同剂量山莨菪碱干预,观察VI、VV、PVR,BC、Pves.max、Pves.thr变化情况。结果膀胱造瘘术后,随时间延长,VV、VI、BC、△C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VV[(1.408±0.033) mL]、BC [(1.411±0.032) mL]比较,造瘘组术后第1、3天的VV[(0.288±0.059) mL、(0.598±0.154) mL]和BC[(0.292±0.059) mL、(0.601±0.154) mL]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与对照组比较,造瘘组术后第5天的VV、PVR、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HE染色显示,造瘘组术后第1、3天和假手术组术后第1天HIS均>4分,造瘘组术后第5天和假手术组术后第3、5天HIS均<2分。造瘘组和假手术组术后第1、3、5天的HIS均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幼鼠BC与HIS呈负相关(r=-0.880,P<0.001)。应用山莨菪碱0.2 mg/kg后,造瘘术后第3天幼鼠的VI、VV、BC较用药前显著增加[(643.500±65.889) s,(1.073±0.110) mL,(1.076±0.110) mL比(367.938±77.697) s,(0.612±0.129) mL,(0.617±0.129) mL,均 P<0.05],而PVR、Pves.max、Pves.thr较用药前无显著变化。结论幼鼠膀胱造瘘术后近期尿动力学的异常变化与损伤性急性膀胱炎症有关,术后第5天随着膀胱急性炎症的消退膀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山莨菪碱在0.2 mg/kg剂量可有效缓解膀胱造瘘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