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路,而导管留置正确的尖端位置,是保证其合理使用的关键,现对我科1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使用EKG技术调管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患者在出现输液时不能回抽回血,进行拍摄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发现PICC导管异位于锁骨下静脉,使用EKG技术协助进行调管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通过使用盐水边冲边送管,采用EKG技术进行尖端定位的方法,在监护仪上出现高尖P波,最终再次拍摄胸片确认,患者导管到达胸6椎体,PICC导管调管成功。结论对于危重患者在使用PICC导管期间,不发生任何并发症,确保其生命通道的正常使用,才是我们的护理重点,而在导管异位时使用EKG技术调管对尖端位置的确认有着积极作用,避免给予患者拔管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又造成患者的痛苦。

  • 标签: PICC导管异位 EKG技术 调管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综述置管过程中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判定依据、预防机制和处理方式。认为应积极整合有效的预防机制和管理控制措施,从根本上建构合理性的预防管理模式,如强化患者的健康宣教质量,提升患者的依从性等;对操作者水平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积极形成置管前后的闭合正反馈机制,以从根本上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概率,从而为提升医患关系提供保障。

  • 标签: 置管 PICC导管异位 原因 预防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B超定位联合PICC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预防极早产儿导管继发性异位的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9月收诊的42例早产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动态分组后对两组患者的B超定位联合PICC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的价值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没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留置管时间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极早产儿导管继发性异位采取B超定位联合PICC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评估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并且可以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这种措施有推广使用的意义。

  • 标签: B超定位 PICC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 预防极早产儿导管继发性异位 效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改良PICC置管方式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遴选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80例患者视为样本(患者的收治时间范围: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取改良后置管方法,对比2组PICC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结论:改良后PICC置管方法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作用价值十分明显,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作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预防导管 颈内静脉异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当PICC导管异位时为导管复位找到简便、可行的方法。方法在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我科47例PICC异位异位至颈内静脉者,取端坐位,并摆好体位,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拔出导管15~20厘米并重新插入对导管进行复位。结果复位成功率95.74%。结论取端坐位对PICC颈内静脉导管异位进行复位操作简单、易行,患者依从性高、并发症少,值得同行借鉴。该方法是否适用于PICC其他情况下的导管异位时复位还需进行临床实践与探讨。

  • 标签: 端坐卧位 导管异位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致导管异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对一例PICC置管致导管异位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方法。结果行PICC置管术55例,一例出现导管异位,发生率2%。结论在置管操作过程中规范送管的方法和患者体位的配合,更有效的避免导管异位的发生。

  • 标签: PICC置管 导管异位 原因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PICC(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1。

  • 标签: PICC 血管走行异常 颈内静脉异位 X线透视
  • 简介:摘要通过本案例分析,探讨患者行左上肢PICC置管后导管移位至胸导管出现乳糜液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找PICC置管后导管异位导管的有效预防方法,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确保患者置管后的安全。

  • 标签: PICC导管异位胸导管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异位胰腺合并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入院,超声内镜穿刺病理提示胃黏膜慢性炎症并少许胰腺组织,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胃壁异位胰腺合并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发生于胃壁的异位胰腺合并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极为罕见,针对性的检查和相对丰富的腹部外科诊疗经验对于诊治此类疾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 PICC导管发生异位的因素,制定相关措施,增加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胎龄 28-38周,体重 900-2000克,行 PICC 置管的 5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早产儿一般资料及置管情况的差异性 ,分析导致 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胎龄、体重、置管血管、患儿的镇静状态、机械通气、置管护士的层级及送管技巧等的早产儿 PICC 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根据低出生体重儿个体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 PICC置管方案,可降低导管异位率。

  • 标签: 低出生体重儿 PICC 异位 影响因素 防范措施
  • 简介:目的观察造影剂结合超声方法对减少肘部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将144例左侧肘部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双号分为两组各72例。两组均按常规方法安置患者及置管操作,置管过程对照组采用B超判断是否发生导管异位,改良组在B超监视下边送管边注入76%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5ml了解导管尖端位置情况,指导置管。结果改良组发生导管异位3例(4.2%),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18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术中脉冲式推注造影剂配合超声可减少左侧肘部PICC置管导管异位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B超 造影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外周插管的PICC异位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88例经外周插管的PICC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2月-2021年12月,观察88例患者的PICC异位发生情况,总结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88例患者中共有7例出现PICC异位,发生率为7.95%;置管途径为有2例为右侧贵要静脉穿刺置管,1例为右侧肘正中静脉置管,1例为右侧头静脉穿刺置管,1例左侧贵要静脉穿刺置管,1例左侧肘正中静脉置管,1例左侧头静脉穿刺置管;异位部位为2例导管头端于颈内静脉异位,2例导管不能在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前行异位,2例导管于右心房异位,1例导管中段经由锁骨下静脉折返异位。 结论 PICC异位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有利于预防该现象发生,提升安全性,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外周插管 中心静脉导管异位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导管异位的有关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减少导管异位情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患者110例,其中男72例,女38例,年龄(58.38±9.06)岁,统计患者导管异位情况,据此分为导管异位组、无导管异位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与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组110例患者共出现导管异位10例,占比为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均为患者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2.436、2.076、2.258,均P<0.05]。经ROC分析显示,置 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均对患者出现导管异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1、0.728、0.735,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AUC为0.858,取最佳界值点时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94.00%。结论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包括置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导管异位预测价值良好,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干预,以降低导管异位风险。

  • 标签: 神经外科 超声 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 导管异位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不同送管方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且需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另予以观察组患儿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将辐射台倾斜30o,作穿刺上肢向头上举与平台呈30o,送至导管。观察比较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采用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将辐射台倾斜30o,作穿刺上肢向头上举与平台呈30o,送至导管,可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极低出生体重儿 颈内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方法。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82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研究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3月,且对置管后的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复位成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82例肿瘤患者于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导管异位共15例、百分比为18.29%,其中成功复位共13例、百分比为86.67%,其中2例患者因疾病因素复位失败,百分比为13.33%;于复位过程中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昏厥,主要是原因在于摆放头部刺激颈部动脉窦所引起,通过相应措施干预复位成功。15例患者均为颈内静脉异位,其中通过置管调整B超探头,即观察到颈内静脉存在导管的强回声点所确定共10例;剩余5例则是通过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发现B超显示颈内静脉存在涡流所识别。结论医务人员于置管前需正确评估导管置入长度,且通过适当调整体位及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以达到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的目的。

  • 标签: 肿瘤 PICC 置管 导管异位 识别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64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对其导管异位情况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异位患者经有效的处理后,均正位成功,经胸片检查提示PICC在上腔静脉(胸椎5-7水平),结论在严格规范的操作条件下,通过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正确的指导体位配合,以及选取良好的血管和导管,有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

  • 标签: 乳腺癌 PICC 导管异位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