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法律政策学角度解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民商法意义。该文件宣示了一种新型民商法制政策,蕴涵并再次强调了“法不禁止印自由”和民事平等基本法治理念,其基本规定和精神将成为新时期基本民商法制政策。

  • 标签: 民商法 市场准入开放 平等原则 “非公36条” 法律政策学 中国
  • 简介:1995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反倾销头号受害国。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研发能力贫困。研发能力贫困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以低价方式竞争进而引起。我国企业不仅研发投入贫困、研发动力贫困,而且研发产出能力也贫困。我国还存在政府支撑能力贫困状况。要消除我国企业研发能力贫困,首先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其次,要对企业研发进行有效价值管理;第三,企业要建立研发动力机制;第四,要提升政府对企业研发支撑能力。我国企业只有消除研发能力贫困,才能减少国外反倾销指控,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标签: 企业 反倾销 研发能力
  • 简介:“自律”概念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从它被延用到道德领域以来。已经成为西方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核心概念之一,儒家伦理学以重视人社会属性和道德人格塑造著称,那么它所讲道德人格是否具有“自律”这一向度呢?文章结合近年来国际汉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并联系先秦儒家经典原型及儒家伦理学诞生其中历史背景而给予这一问题以否定回答,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学所讲道德人格虽然强调主体独立选择,但该“独立选择”不是西方伦理学所说严格意义上自律,在探讨其所以然过程中,作者想带出中西方伦理学根本差别之所在。

  • 标签: 儒家 道德人格 西方 伦理学 自律
  • 简介:5月25—26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协办。共有海内外儒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近30人与会。有学者认为,在目前充满急剧变化时代,儒学要勇于面对新问题,诸如民主和科学、儒学宗教性、中国哲学合法性、中国哲学表述方式特殊性等,特别是中国哲学言说特殊性尤其值得关注。

  • 标签: 儒学研究 中国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全球视野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
  • 简介:由于政府缘故而产生环境外部性非内部化是普遍可观察事实。本文讨论了它两种重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建立更加科学考核政府官员政绩标准体系、以适当制度保证公民评价能够影响官员政绩考核和任命过程等。

  • 标签: 环境外部性 算计性非内部化 政治性非内部化
  • 简介:按照康德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综合”只能是知性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以文化范式批判为切入口所建构起来社会批判理论,尽管因认识到只有经过文化范式中介过客观现实才可能对现实个人起作用,因而表现出了一定深刻性,但由于其没有追问具体文化范式来源等问题,因而在学理逻辑上依然具有明显局限性。而经验主义学术思路由于只看到了经济事实物质存在形式而没有看到其社会存在形式,因而始终无法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高度相比肩。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自觉,不仅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术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联系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建构自己社会批判理论前提条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自觉 学术意义 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本文认为,伊川易学传统上溯到王弼是不够;伊川易学"即事尽天理"之说,已经在宗教层次上把握了深义,可以追溯到马王堆易学传统;与王弼易学不同是,伊川易学在注重义理同时,并没有尽黜象数,而是与马王堆易学一样,同时兼顾了卦画爻象基本性质;比较伊川易学与帛书,使我们对宋易来源有了进一步认识:不仅宋易义理之学与帛书易学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宋易象数之学与帛书易学也有不容忽视关系;在宋易来源考察中,只有超越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学派偏见,才有可能对此问题有真正再认识:在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易学,其来源也许与马王堆帛书之学有密切关系.

  • 标签: 程颐 马王堆 周易
  • 简介:姜海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28.5万字,317页。在易学史上,宋易是继汉易之后又一高峰,而作为宋代理学奠基者程颐,在易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程氏易传》是中国古代义理易重要著作,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标签: 思想史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程颐 简介 诠释 经学
  • 简介:本文以提示"三才之道"意蕴为契入点,通过易儒互动、会通过程考察,探讨儒家人文哲学宇宙论根据及其有原创意义思维模式,又采用中西哲学差异比较方法,概括出"有机人本"、"宗法群体"、"主观能动"、"道德理性"四项观念,剖析和诠释儒家人文哲学内容特质和精神价值,进而为合理评价儒家哲学人文资源现代意义提供必要条件和依据.

  • 标签: 儒家人文哲学 三才之道 有机人本主义 宗法群体主义 主观能动主义 道德理性主义
  • 简介:人们可以用不同概念来描述现代社会基本特征,风险社会即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更深刻描述现代社会存在基础并揭示风险之来源概念应该是技术社会。奠基于科学技术并被资本与市场所驱动现代化进程,已经将人类文明建构成技术文明,并带来了福利巨大提升。

  • 标签: 风险社会 道德困境 认知局限 伦理 现代社会 现代化进程
  • 简介:本文分析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利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学术思想篇章。朱熹经过“移文补传”工作,对原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诠解读,不仅使《大学》离经独立,自成一书,且赋予了它全新生命力,把它改造成了“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地位。朱熹对《大学》文本改造和解读有其一定历史渊源和学理根据,但同时更是他建构理学体系需要,也是一次重要学术创新过程。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看,朱熹这种文本改造意义和影响在于:为传统儒学发展开出了新命题,实现了经学和礼学研究范式转换,也为理学体系最终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理论契机。

  • 标签: 《大学》 礼学 理学 文本诠释 范式创新
  • 简介:有关中国司法改革研究,应坚持结构分析与机制分析相结合方法,而非偏执于某一研究进路.从法社会学视角看,司法改革首先是回应社会转型一种社会化过程,即在确保司法制度内核处于相对稳定前提下,渐进地实现制度变迁.作为司法改革结构性环境,“政治正确性”直接决定了司法制度设计及其变迁方式、方向和效果;作为司法改革机制调整方式,“技术性治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行动策略和行为惯性.同时,由于转型社会正义掣肘,成熟司法样态尚须我们考虑多种价值之间关系.因此,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我们需要更具张力理论阐释.

  • 标签: 司法改革 政治正确性 技术性治理
  • 简介:<正>君道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心问题之一。对君权、君主人格设计无疑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殷周君主观念中天道与君道分合发展历程,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对儒家君道论进行检讨。一王权出现具体时间,已难确考。从殷墟甲骨卜辞看,至迟到了商代,王权已相当成熟。甲骨文中“王”字,徐中舒先生认为象人端拱而座之形;又有人释为斧钺之形。因此可知,从字形体上已全面反映出了王权存在基本性质。《战国策·秦策》:“王,有天下也。”《韩非子·五蠹》:“夫王者,能攻人者也。”此诸说从王权职能上求解,符合殷王

  • 标签: 儒家思想 思想体系 孟子 韩非子 荀子 人格
  • 简介: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而从地域文化视阈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一研究角度新著作。

  • 标签: 齐鲁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 文化视阈 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燕山出版社
  • 简介:在劳动关系失衡大背景,中国工会作为法定职工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面临着国家制度约束和职工权益自救双重挑战。对职工权益救济作为纠正失衡劳动关系一种方式,中国工会可以利用制度救济资源优势,在国家劳动关系制度规范内,尊重、引导、干预职工权益自救行为,并以共建、共享、共担为导向,实现劳资关系和谐共赢。本文以劳资博弈基本范式为切入点,并以工会协调盐田国际罢工事件作为观察实证案例,在对职工权益自救基本特征、基本条件深入分析基础上,就如何构建以双重受托责任为基础工会维权策略框架进行探讨。

  • 标签: 劳资博弈 职工权益自救 工会维权策略
  • 简介:宋代儒家学者关于佛教认知、理解和评价(佛教观),具有四大特征:本位性、实用性、隔膜性、否定性;这些特征准确地向我们传达着宋代儒家学者接受佛教、消化佛教、改造佛教、排斥佛教及其程度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论:宋代新儒学中佛教与儒学关系,实际上是宋代儒家学者基于复兴儒学、发展儒学集体意志和共同需要,对佛教与儒学在新儒学中地位、功能、份额所进行配置;在此配置中,宋儒佛教修养水平、佛教态度以及佛教自身特点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配置所展示佛教与儒学关系便是:形式上“取长补短”、内容上“同质相融”、结构上“儒体佛用”。

  • 标签: 儒士佛教观 基本特征 宋代新儒学 佛教与儒学关系
  • 简介:朱彦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全书263页,37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学科视野易学丛书》(第一辑)中一部。该书旨在以史学为视角,对易学发展史进行综括式探究。

  • 标签: 易学 史学 大学出版社 简介 学科视野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