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05月-2021年05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50例,按照随机信封分组法分为参比组和实验组,各25例。参比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个性化饮食指导干预。分析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干预后的血糖控制情况、母婴结局。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好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母婴结局优于参比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使用个性化饮食指导能够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保障母婴健康,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管理在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选取102位在我院非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位,两组使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的效果。结果:研究组病人的血糖达标时间(3.95±0.62)d比对照组(4.87±1.05)d短,研究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98.04%)和护理质量合格率(94.12%)都比对照组高(80.39%)和(74.51%),P<0.05。结论:在非内分泌科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泵管理中使用集束化护理具有非常不错的护理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病人的血糖达标时间,提升护理质量的合格率,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搏动性耳鸣是指因为患者的头部、颈部、血管或其他器官结构发生异常而导致形成非正常性的异常声音,且异常声音能够通过耳部周围的邻近组织而传到患者内耳,从而使患者耳部能够感觉到拥有一定节律性的声音,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搏动性耳鸣。搏动性耳鸣在临床中拥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相关资料报道称,在临床中所有类型的耳鸣患者中搏动性耳鸣患者约占4%-5%左右。搏动性耳鸣大多数与血管有关,耳鸣节律与血管搏动节律一致,统称之为血管性搏动性耳鸣,依据血管类型可以分为静脉性搏动耳鸣和动脉性搏动耳鸣两种。最近几年,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导致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就是体内的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搏动性耳鸣病例被首次提出后,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了搏动性耳鸣患者通过介入治疗而成功的病例;也有相关文献指出,临床中所有搏动性耳鸣患者中,约有21%-25%的患者是因为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目前临床中仍未明确有关搏动性耳鸣的致病机制,因此,针对乙状窦相关性搏动性耳鸣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没有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在此,探讨因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搏动性耳鸣的相关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意义,同时,对改善搏动性耳鸣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4例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0月,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2例。对照组采取鼓膜切开置管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12h、24h、36h、48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分泌物增多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能够优化手术指标,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护理方案应用于老年护理院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入住于我院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患者100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平衡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 P<0.05);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护理方案应用于老年护理医院脑卒中后康复患者,能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零缺陷理论用于手术室心脏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及满意度。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11月实施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零缺陷理论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及应激反应水平、手术预后相关指标、护理缺陷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皮质醇、心功能等级、SAS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治疗后的心功能等级、SAS评分以及血清皮质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身体应激反应改善水平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发生护理缺陷的几率低于对照组,因此零缺陷理论的应用对保证护理质量有积极作用,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也具有差异(P〈0.05)。结论:为实施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室中实施零缺陷理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心功能,降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保证了手术室治疗的安全性,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对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四诊即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中的中医辅助四诊诊疗仪器[1]。健康管理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估、干预与随访跟踪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治疗,而是更加重视健康管理,追求更高质量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健康管理不只局限于仪器设备检查和化验检查等手段,已充分融入中医“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理念。当前,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体质偏颇、慢性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作为其中代表项目的中医四诊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原则,从整体、动态、平衡和个体化的角度,实时掌握受检者身体动态变化,为受检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治疗和养生指导方案,突出了中医个体化诊疗理念优势,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自2022年05月至 2024年5月我科收治的中晚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单独治疗,实验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健脾的中药辅助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胃癌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比单独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更好,胃癌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应用中药可明显增加降低单独使用西药化疗产生的毒副反应,提高了带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