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9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ACR)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分类标准权重积分对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具有肾活检结果的狼疮肾炎患者,根据肾活检时是否经过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分为未治疗组和治疗后组,比较2组患者该分类标准的权重积分,并分析各权重积分与治疗缓解的关系。以未缓解作为终点事件,应用Cox回归分析各权重积分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53例患者,其中女性131例(85.6%)。肾活检时未治疗组70例(45.8%),治疗后组83例(54.2%)。按该分类标准权重积分情况,未治疗组发热(>38.3℃)、血液系统受累、补体下降、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的积分高于治疗后组(均P<0.05)。全部患者中位随访34(6~50)个月,完全缓解99例(64.7%),部分缓解38例(24.8%),未缓解16例(10.5%)。以患者未缓解为终点事件,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增殖型狼疮肾炎(肾脏积分10分相比肾脏积分8分)、神经精神系统受累为患者未缓解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精神系统受累(HR=4.758,95%CI 1.324~17.101,P=0.017)为患者未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该分类诊断标准权重积分对狼疮肾炎患者的治疗缓解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预后 危险因素 权重积分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治疗中应用艾普拉唑联合铋剂标准四联方案和序贯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一共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行艾普拉唑联合铋剂标准四联方案,观察组行艾普拉唑联合铋剂序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展开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 上腹痛、反酸、 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行行艾普拉唑联合铋剂序贯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可减少各类不良反应的出现,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艾普拉唑 铋剂 标准四联 序贯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治疗中艾普拉唑联合铋剂标准四联对比序贯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参照组40例与治疗组40例,参照组治疗以艾普拉唑与铋剂标准四联方案联合治疗,治疗组治疗以艾普拉唑与铋剂序贯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参照组为80.00%,治疗组较参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参照组为27.50%,治疗组较参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艾普拉唑与铋剂标准四联方案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相比,艾普拉唑与铋剂序贯方案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艾普拉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红细胞沉降率表达情况不符合美国肌肉骨骼感染协会(American Musculoskeletal Infection Association,MSIS)诊断标准的有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因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进行住院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或手术治疗前进行血清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按照MSIS诊断标准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进行诊断。依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是否符合MSIS诊断标准将其分成符合组以及不符合组,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血清学指标不符合MSIS诊断标准的影响因素。结果血清红细胞沉降率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符合MSIS诊断标准者共32例(64.00%)、不符合MSIS诊断标准者18例(36.00%)。两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以及免疫状态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17、7.797,P值均<0.05),病原体类型无明显差异(χ2=2.097,P>0.05)。两组患者常见病原菌不同免疫状态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χ2分别为1.821、0.613,P值均>0.05)。Logistic回归表明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以及免疫B级是导致患者实验室指标不符合MSIS诊断标准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466、0.580,P值均<0.05)。结论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以及免疫状态良好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红细胞沉降率不符合MSIS诊断标准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进行疾病诊断时需要对患者实验室指标实施全面分析,减少漏诊。

  • 标签: 诊断标准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019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ACR)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分类标准与ACR1997、系统性狼疮国际合作组(SLICC)2012标准在儿童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确诊的182例SLE患儿及163例非SLE结缔组织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ACR1997、SLICC2012和2019EULAR/ACR的SLE分类标准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填表,统计标准诊断率。结果1.SLE组与非SLE组患儿发热(21.4%比8.0%)、皮肤损害(54.9%比31.9%)、非瘢痕性脱发(3.8%比0)、肾损害(41.2%比5.5%)、神经系统损害(7.7%比1.8%)、血液系统异常「白细胞减少(32.4%比1.8%)、血小板减少(31.9%比0)」、补体降低(83.5%比12.9%)、抗核抗体(98.4%比23.3%)、抗双链DNA抗体(94.0%比8.6%)、抗Sm抗体(19.2%比0)、抗磷脂抗体(16.5%比3.7%)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口腔溃疡、滑膜炎、浆膜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ACR1997、SLICC2012、2019EULAR/ACR分类标准的敏感性分别为67.0%(122/182例)、95.6%(174/182例)、97.8%(178/182例)(P<0.001),特异性分别为99.4%(162/163例)、98.2%(160/163例)、94.5%(154/163例)(P=0.016);在准确度上,三者分别为82.3%(284/345例)、96.8%(334/345例)、96.2%(332/34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临床确诊SLE患儿中,仅120例(65.9%)同时符合3个分类标准;仅符合2019EULAR/ACR分类标准者共8例,其中7例为单脏器受累;不符合2019EULAR/ACR标准共4例,其中3例为抗核抗体阴性。4.SLICC2012和2019EULAR/ACR标准对重要脏器损害的SLE患者敏感性较ACR1997高;2019EULAR/ACR分类标准评分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2=0.451,P<0.001)。结论2019EULAR/ACR分类标准对儿童SLE患者的敏感性优于ACR1997和SLICC2012,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及单脏器、重要脏器受累患者的识别,虽然特异性略低,但同样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儿童 分类标准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留学生妇产科见习中,标准化病人教育融合中国文化传播的混合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9月,收集30名妇产科见习留学生相关资料。所有学生均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对照组,每组15名,上述两组分别给予标准化病人教育融合中国文化传播的混合教育模式、常规教学,分析标准化病人的有效性、可行性。结果:研究组对教学措施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留学生 妇产科见习 标准化病人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下称后疫情时代)严重烧伤患者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2—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9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其69名家属纳入本研究。根据探视模式的不同,将2020年2—6月入住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的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实施完全限制性探视的33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对应的33名家属纳入常规探视组,将2020年7—12月入住BICU的实施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的36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对应的36名家属纳入远程探视组。常规探视组家属只能通过电话与责任护士沟通,而远程探视组患者和家属通过微信视频通话与责任护士、责任医师、康复治疗师、营养治疗师共同沟通。比较患者入住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结果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患者入住BICU第2周及转出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HAMA评分,患者转出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探视效果评价量表评分、2组家属重危患者家属满意度量表中文修订版(C-CCFSS)评分,患者转出BICU 1周内2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评价量表评分。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远程探视组患者中男29例、女7例,年龄为48(34,53)岁;家属中男15名、女21名,年龄为45(30,48)岁。常规探视组患者中男24例、女9例,年龄为49(38,54)岁;家属中男9名、女24名,年龄为44(35,48)岁。患者入住BICU时,2组患者和2组家属HAMA评分均相近(P>0.05)。远程探视组患者、家属在患者入住BICU第2周(Z=-3.195、-3.018,P<0.01)及转出BICU时(Z=-2.118、-2.380,P<0.05)HAMA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探视组。患者转出BICU时,2组患者探视效果评价量表各维度评分相近(P>0.05);远程探视组家属探视效果评价量表中患者安全信息、诊疗质量信息、心理支持信息3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探视组(Z=-2.372、-2.209、-2.174,P<0.05),仅家属探视感受维度评分与常规探视组相近(P>0.05)。患者转出BICU当日,远程探视组家属C-CCFSS评分为99(98,108)分,明显高于常规探视组的98(97,100)分(Z=-2.545,P<0.05);患者转出BICU 1周内,远程探视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评价量表评分为99(98,100)分,明显高于常规探视组的96(94,98)分(Z=-5.213,P<0.01)。结论在后疫情时代对严重烧伤患者探视管理应用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模式,可提高探视效果及满意度,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

  • 标签: 烧伤 探视病人者 病人医护连续性 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行《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 207-2010)中儿童大骨节病诊断时"等径期前"这一限定是否合理,同时为《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 207-2010)的修订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18年选择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作为调查点,拍摄调查点全部7 ~ 12岁儿童的右手X线正位片,根据其指骨骨骺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X线表现划分为等径期前、等径期、超径期、闭合前期和闭合期5个时期。按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分层,比较各期干骺-骨骺闭合反应检出率;以1990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中黑龙江省林口县和富裕县监测点干骺端改变检出率的均值为依据,推算并比较在等径期前、超径期前的限定下或缩减受检儿童年龄范围,受检儿童中大骨节病干骺端改变的预期检出率和漏诊率。结果共调查5 019名儿童,等径期前儿童所占比例为53.94%(2 707/5 019),超径期前儿童所占比例为77.92%(3 911/5 019)。等径期前主要出现在7 ~ 10岁,并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χ2趋势 = 390.10,P < 0.05);超径期主要出现在10 ~ 12岁,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χ2趋势 = 65.39,P < 0.05);闭合前期主要出现在10 ~ 12岁,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χ2趋势 = 51.86,P < 0.05);闭合期主要出现在11 ~ 12岁,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χ2趋势 = 7.58,P < 0.05)。超径期儿童的干骺-骨骺闭合反应检出率为14.78%(158/1 069),而等径期儿童中并未检出现干骺-骨骺闭合反应。在等径期前、超径期前和7 ~ 10岁受检儿童中,干骺端改变预期检出率分别为5.90%、8.53%和7.42%,预期漏诊率分别为5.06%、2.45%和3.52%。结论为提高干骺端改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在儿童大骨节病的X线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应将"等径期"的儿童纳入诊断。

  • 标签: 大骨节病 X线诊断 等径期 超径期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