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实现国家通用语言的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的需要,而教师作为育人者,掌握系统的普通话语音知识,才能向学生自然流畅的表达。笔者将从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训练教师朗读技巧这两方面谈一些看法。关键词教师普通话朗读提升技巧重要性一、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变,其义自见”。阅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我们的语感,提高我们对作品的理解。社会在改变,但教师这一职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替代,这就体现了教师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变化以适应课程改革阅读教学环境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帮助学生内化书上的知识。二、训练教师朗读技巧普通话阅读是读者有意识地运用阅读技巧,将视觉转化为听觉,通过声音语言再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朗读技巧分为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一)普通话朗读的内部技巧1、作品准备备稿是朗读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在朗读前必须对朗读作品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通读一遍作品,把握好作品中难字词的读音。其次,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把握。这是阅读成功的重要前提。具体可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1)划分层次划分层次,指的是在熟读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自然段进行少并和划分。归并,就是把联系较为紧密的段落化为一个层次。如果层次较多,可以继续归并为部分。(2)概括主题概括主题,指的是概括出作品的中心思想。概括主题就是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它是对作品认识的升华。概括主题语言应凝练、准确。(3)联系背景联系背景,指的是朗读作品的现实背景,即人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背景,它有别于作品的创作背景。(4)明确目的明确目的,指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朗读这篇作品。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来的。(5)分清主次分清主次,指的是分清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分清主次非常重要,因为对一篇朗读作品的分析,最终要落在主次上。处理好主次关系,能使朗读的各个部分形成和谐的整体。(6)确定基调确定基调,指的是朗读作品带有的感情色彩。这里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既包括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感情态度,也包括朗读者自身的感情态度。2、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指的是朗读者以作品为原型,把作品中叙述、描写的一切尽可能地再现为设身处地的感受,获得现场感,进而引发相应的态度和情感。情景再现分为四个步骤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1)理清头绪是指朗读者要将分析完的书面作品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的活动的画面。它是对作品的进一步感受。(2)设身处地是指朗读者把作品中叙述、描写的一切,作为亲身经历。(3)触景生情是指朗读者受到头脑中画面情景的触动而产生的某种情感。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恨等。(4)现身说法是指朗读者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用有声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二)普通话朗读的外部技巧朗读的外部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1、停连停即停顿,连即连接。停连,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朗读中之所以要停顿,相当一部分是出于生理上的原因。由于一个人不可能一口气读完一个相对较长的句群或段落,这中间需要换气,需要停顿。2、重音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我们这里所说的重音,读音的轻重,我们把它叫做轻重格式;段落和全篇的句子或层次我们把它叫做重点。3、语气语气是指有着思想感情的朗读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体思想感情;二是具体声音形式。(1)语气以具体思想感情为灵魂我们在朗读时,语气受思想感情所支配,而这种思想感情是具体的,表现在我们的态度倾向(如反对、赞成、鄙视、欣赏、否定、肯定、抨击、歌颂等)和感情情绪(如爱、憎、喜、怒、哀、乐等)具体性质。而这种思想感情又是处于运动状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在变化中把握整个思想感情的运动规律和细节的具体感受,使语气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朗读的语气失去了思想感情的依托,那么我们的声音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2)语气以具体的声音形式为形象语气的声音形式是语气的形象。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变化多端的声音形式才能表现出来。4、节奏节奏是由读者思想和情感的起伏形成的,在朗读过程中显现的快与慢、强与弱、抑与扬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不是一个句子或一个小层次的声音形式,而是就整篇作品而言,具有整体性表现特征。以上的表达技巧,不是独立起作用,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语气支配着其他技巧,就形成了不同的节奏。这些技巧刻苦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参考文献1邵新芬.试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更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8)73-75.2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管头中学武卫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N.发展导报,2018-11-09(017).3薛烨.论朗诵艺术的创作思维J.新闻传播,2015(19)70-71.杨员奇(1999—),男,汉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听懂、领会、接受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外,还必须重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语言艺术的修养。因此,认真研究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 标签: 数学课堂 数学教师 语言艺术 教学效果
  • 简介:<正>80年代以来汉藏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不论是面的扩展还是点的深入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研究的理论和手段也较前有了进步,研究队伍的人数、发表的论著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所涉及的领域、解决的难题也是前所未有的。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汉藏语学界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语言调查研究、语言系属研究、声调研究、语法研究、汉语与少数民族语互相影响研究等几个方面,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较多,发展较快。下面以我国汉藏语学者的研究情况为主进行概述并加以评析,以期对近年来汉藏语言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个总结。

  • 标签: 壮侗语 汉藏语言 汉语方言 苗瑶语 系属 汉藏语系语言
  • 作者: 吴菲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01-06-16
  • 出处:《赤子》 1年第6期
  • 机构:(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 简介:尔苏语是川西南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小语种之一。尔苏语高度濒危。本文从濒危语言记录和典藏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尔苏语拼音方案的构建要点。一是简要介绍尔苏语分布、人口、地方土语;二是介绍尔苏语濒危的主要原因,以及尔苏语典藏和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三是介绍当前尔苏语研究的国际前沿;四是介绍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的建立以及标准音点的选择;五是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的具体内容。

  • 标签: 尔苏语 语言生态 语言活力 濒危语言 语音系统 拼音方案
  • 简介:现如今,我国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农业发展中,畜牧养殖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畜牧养殖经过不断的发展,规模化的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畜牧养殖业不断扩大的背后,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本文主要是针对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畜牧养殖 生态环境 影响 对策
  • 简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收到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到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出现了“生态破坏”、“生态恶化”直至“生态安全”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带来“不安全”的局面。

  • 标签: 生态安全 四川 西部大开发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新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管理与规划原理的创新,以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建设美丽中国。

  • 标签: 生态文明 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 环境保护
  • 简介:生态文化的角度引申出生态旅游文化对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明确生态旅游文化的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 标签: 生态旅游文化 可持续发展 内涵 建设 内容 方法
  • 简介: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从产生到发展,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理论纷呈,成就可观。教育生态学也成了人们研究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途径。

  • 标签: 教育生态学 高职英语 教育改革
  • 简介:物质文化是指人类为满足需要而生产的物质文化产品。它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也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即科学、技术、工艺等。对于物质文化,我们不仅应该关注它的物质性现象,还应关注它的文化内涵,即人文特征和民族特色。本文结合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生态特征,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来探讨。

  • 标签: 黔东南 苗族 物质文化 生态伦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陈彦斌申红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赤子》 2009年第22期
  • 机构:关于建造富锦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议富锦市园林管理处陈彦斌萝北县城建处申红富锦是佳木斯东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区位条件,是三江平原开发建设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东北三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家对苏货易的一类口岸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兴起,城市己旧貌换新颜。七十年代初的远看是座城,近看大屯部的脏、乱、差已不复存在。但人们是否会发现在这满眼钢筋水泥的丛林间,在这汽笛、人流的喧闹的空间里,还缺少些什么——那就是生态园林景观。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部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它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生态城市不仅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地进化、发展,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爱之器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也重视自然的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能“供养”人与自然的新的人居环境,在这里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生共存共荣,体现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强调在人与自然系统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实现“天地人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解开辟道路。可见生态城市不仅改造了现在人类住区的形式与功能,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己,创造一种新文明、新文化。生态城市的生态园林景观,就宏观而言,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共识:一是回归大自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类向往自然、渴望大自然的绿色生态居住环境,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舒适、优美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增进健康、改善人们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促进作用,不论是从事生态建筑的建筑设计师,还是生态建筑中的经营者,都是应具备跨世纪的超前意识,在保护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园林中做出贡献。那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