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地高辛会明显增加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研究发现服用地高辛的患者比不服用地高辛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总体上增加了41%。在被观察的有和无潜在心脏衰竭的男性和女性患者患者中,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是一致的。

  • 标签: 全因死亡率 房颤患者 地高辛 心衰 心脏衰竭 女性患者
  • 简介:《今日医学要闻》报道,根据发表在《心血管疾病护理杂志》上的研究,“心衰患者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简称LVAD)后性健康有所改善”。研究人员称,“植入装置后,研究中的9例患者性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心衰患者 植入装置 LVAD 健康 左心室辅助装置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分析心向量图T环形态改变,探讨T环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心电图ST-T正常的45例冠心病(A组)与45例健康者(B组)做VCG检查,分析额面(F面)、右侧面(SR面)、横面(H面)T环形态改变。将T环形态改变分为8种类型,仅1种改变为单纯型,2种或2种以上改变为复合型。结果A组9例呈单纯型,36例呈复合型。其中T环运转相反(46.7%)、T环长/宽值缩小(33.3%)、QRS/T值增大(33.3%)、T环振幅过大(17.8%)、QRS-T夹角增大、畸形T环(11.1%)呈单纯型与复合型2种形式;T环双支对称(17.8%)、线型T环(15.6%)仅呈复合型。B组有8例呈单纯型T环改变,余37例T环形态正常。其中QRS/T值增大(2.2%)、T环振幅过大(6.7%)、QRS-T夹角增大(8.9%)与A组差异分别为P<0.01、P>0.05、P>0.05。后2种虽然与冠心病组差异不显著,但属正常变异。B组其它类型改变均无。P<0.01。结论心向量图T环形态改变对冠心病正常心电图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正常心电图 T向量环改变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33例,年龄为18~94岁;男993例,女640例。设计统一调查病例表,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工作状态等)、既往史及危险因素等。结果①男女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比例为1.55:1。女性发病年龄为(66±12)岁,高于男性的(65±12)岁,两者比较,P=0.049。②青年期(18~45岁)男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74.39%和25.61%(P〈0.05),其他年龄段亦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居住地均以市区居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患者中,中学文化程度以上卒中的发生率居高,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卒中发生率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P=0.000)。女性患者无业人员高于男性,男性国家企业及退休人员患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P=0.000)。④男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0.8%)、高龄(41.7%)、吸烟(21.1%)、糖尿病(20.1%);女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3.9%)、高龄(44.4%)、糖尿病(24.4%)、心脏病(24.2%)。女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和饮酒均可以增加肥胖的危险(分别为OR=3.059,95%CI:1.978~4.731;OR=2.330,95%CI:1.221~4.445)。结论①各年龄段男性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②高血压是所有脑梗死患者的首要危险因素。③吸烟、饮酒或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可能是男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的主要原因,尤其在青�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性别特性
  • 简介:目的:探讨ICU心肌梗塞患者重视心理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8月于我院ICU病房就诊的心肌梗塞患者共68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联合采用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2周的心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34例患者在接受上述心理护理之后,其中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ICU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并且促进了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应该进行广泛的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心肌梗塞 效果
  • 简介: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从心肌局灶性炎症引起的无症状心肌炎到心肌弥漫性炎症引起的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myocarditis,FM),临床表现各异,短时间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心源性休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阿斯综合征等[1],病情恶化快,病死率达90%以上[2]。对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救治,开展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病情观察 护理
  • 简介:在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均提高,致死年龄提前,带病生存人数剧增.虽然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可高效再通病变血管,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与缺血心肌,且创伤小、成功率高,易被患者所接受,己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部分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治疗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康复 研究进展
  • 简介:我院在2003年10月25日收入1例动脉瘤患者,栓塞术后第1天出现精神症状,经过1个月的整体护理,患者神志清楚,情绪稳定,生活自理出院.报道如下.

  • 标签: 患者 栓塞术 动脉瘤 整体护理 术后 神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患者经社区康复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情况。方法选取n=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自行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为期6个月,观察并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康复训练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推荐使用。

  • 标签: 社区康复治疗 脑卒中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时机与长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948例急性NSTEM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NSTEMI介入治疗方案分为早期介入治疗(48h内接受介入治疗,411例)组及晚期介入治疗(≥48h接受介入治疗,537例)组。根据TIMI危险评分又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亚组,比较各组的长期临床结局。结果:随访1年,与晚期介入组比较,早期介入组住院死亡率(4.8%比2.2%)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13.4%比10.0%)明显降低(P均〈0.01);早期介入组中,中低危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高危患者(3.3%比8.9%,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及高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高TIMI危险评分、晚期介入治疗是NSTEMI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7-2.079,P〈0.05或〈0.01)。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对于高危险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改善预后的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发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青年AMI患者和同期40例中老年(≥45岁)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危险因素、诱因、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以男性为主,且男性所占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85.3%(29/34)vs.60.0%(24/40),P〈0.05],大量吸烟史患者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82.3%(28/34)执45.0%(18/40),P〈0.05],起病时呈典型胸痛症状患者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88.2%(30/34)vs.50.0%(20/40),P〈0.05];青年组AMI后心脏超声下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百分数明显低于老年组[70.6%(24/34)vs.35.0%(14/40),P〈0.05;64.7%(22/34)vs.35.0%(14/40),P〈0.05],左心室短轴切面室壁节段性变薄患者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52.9%(18/34)vs.15.0%(6/40),P〈0.05];青年组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百分数高于老年组[76.5%(26/34)vs.40.0%(16/40),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百分数明显高于老年组[88.2%(30/34)m25.0%(10/40),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以男性为主,吸烟为其主要危险因素,症状典型,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心肌受损程度较小,预后较好。

  • 标签: 心肌梗死 超声检查 青年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实施效果,进一步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院2015年6月1日-2017年5月31日两年来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为临床试验对象,根据随机系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7%,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方面,试验组(15.6±1.5)分,对照组(24.8±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式临床疗效好,可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意义突出,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康复护理干预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方法以动态心电图(DCG)中的SDNN、SDANN、rMSSD和PNN50、LF、HF、Q-T间期变异等指标,对75例冠心病者(A组)和52例正常人(B组)的24hHR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24hHRV指标明显低于B组(P〈0.01或P〈0.05)。结论冠心病者HRV降低,提示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 标签: 冠心病 心率变异性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营养添加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32例伴有营养不良的脑卒中患者随机被分为普通医院饮食组和营养添加治疗组(普通医院饮食+口服营养添加剂),观察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3个月的神经功能及死亡率.结果:普通医院饮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肺部感染22.2%,其他感染19.4%,消化道出血18.0%,3个月的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为2.29±1.20;营养添加治疗组肺部感染8.3%,其他感染6.7%,消化道出血5.0%,3个月MRS评分为1.64±1.2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口服营养添加治疗有助于改善伴有营养不良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营养方法 脑血管意外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立普妥不同剂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均为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90例,将所有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4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立普妥治疗,其中一组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小剂量(20mg/d)立普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30mg/d)立普妥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DL-C、LDL-C、TG、TC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30mg/d)立普妥以及小剂量(20mg/d)立普妥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其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改善效果,但改善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剂量。

  • 标签: 立普妥 老年高血压 不同剂量 血脂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大兴某农村地区老年高血压发生的特点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北京大兴区长子营地区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2223例,作为高血压组;纳入同期60岁以上非高血压人群813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情况、治疗及控制情况;同时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等数据.结果在高血压组中高血压Ⅰ-Ⅱ级占90.15%,高血压Ⅲ级占9.85%;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30.78%;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6.97%、55.55%和23.57%.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糖、血脂、尿酸、体重指数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高(P<0.05).结论当地农村老年高血压以轻中度为主,该群体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较高,但治疗和控制率相对较低;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造成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农村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轻-中度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阿利沙坦酯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监测诊室血压(CBP)、心率、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治疗前与治疗12周结束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治疗12周末,两组的诊室血压,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及夜间下降率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无显著变化;阿利沙坦酯降低白昼及诊室收缩压(SBP)和降低24h、白昼、诊室收缩压幅度优于缬沙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舒张压(DBP)平均降压幅度、血压达标率、谷峰比值(T/P)及平滑指数(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均能自行缓解,但在引起转氨酶升高方面比较,阿利沙坦酯更安全。结论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高血压 阿利沙坦酯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与维吾尔族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的关系,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2015年收住我院的2型糖尿病维吾尔族患者412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4组,HbA1c≤6.5%A组105例,HbA1c6.6%~7.4%B组106例,HbA1c7.5%~8.4%C组109例,HbA1c≥8.5%D组92例,另选同民族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相匹配的非2型糖尿病健康老年人89例为对照组,收集相关病史、检测生化指标、糖尿病并发症筛查、评价认知功能,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讨HbA1c水平与MCI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B、C和D组MCI和痴呆发生率明显升高(9.5%、8.5%、15.6%和21.7%vs2.2%,3.8%、2.8%、4.6%和8.7%vs0,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8.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脑白质病变、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MCI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以及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与维族老年人MCI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认知障碍 脑梗死 痴呆 维吾尔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