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试验采集不同种植年限(0年、5年、10年、15年、20年、25年、30年)的大棚菜田土壤,研究种植地肤对其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肤对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修复效率较高,其中多酚氧化酶的修复效率依次为28.58%、52.19%、72.69%、63.55%、65.16%、66.36%、90.88%;过氧化物酶的修复效率依次为14.66%、22.95%、59.34%、47.08%、48.74%、61.35%、91.92%,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修复后有所增加。

  • 标签: 地肤 种植年限 大棚菜田 还原酶活性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施用生物炭后烤烟对Cd的吸收效应及分配富集特征,来阐明生物炭对Cd污染植烟土壤的修复及对烤烟Cd含量的降低效果。【方法】于2015年采用盆栽试验(每盆装土25kg),选取豫中地区弱碱性土壤,外源添加Cd0mg/kg(G0)、50mg/kg(G1)、100mg/kg(G2),分别添加生物炭0g/盆(T0)、300g/盆(T1)、600g/盆(T2),采用二因素试验共计9个处理,分别为:G0T0、G0T1、G0T2、G1T0、G1T1、G1T2、G2T0、G2T1、G2T2。测定各处理的土壤pH值、土壤有效态Cd含量,并分析烟株采收时不同部位Cd含量和烟株对Cd的转运及富集系数。【结果】(1)土壤pH值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处理G2T2的土壤pH值最大,为7.81;土壤有效态Cd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2)土壤Cd含量与烟株叶片中的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同一污染水平下,施加生物炭后,烟株各部位叶对Cd的吸收呈显著降低的趋势。(3)施用生物炭的处理,烟株整体对Cd的转运系数降低,烟株根系对Cd的富集系数升高,叶片对Cd的富集系数降低。【结论】在Cd污染土壤种植烤烟时适量施用生物炭可以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从而降低烟叶Cd含量。

  • 标签: 烤烟 生物炭 CD 吸收 转运富集
  • 简介:本文选择生长于砒砂岩区10-40°沟坡上2-8a的人工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区域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取样分析。砒砂岩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保肥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

  • 标签: 土壤化学性质 沙棘 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等高绿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坡耕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育技术,被认为是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等高绿篱(新银合欢和黄荆)篱前淤积土为研究对象,评估等高绿篱一坡地农业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距篱(坎)距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绿篱处理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均高于石坎梯田处理,而土壤密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小于石坎梯田处理,尤其在表层和第2层,其差异更明显,等高绿篱保育土壤效益显著;同一土层,随距篱(坎)距延长,绿篱处理的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逐渐减小,而石坎梯田处理的变化不明显;随土层加深,各处理的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减小,且处理之间差异也逐渐缩小;距篱(坎)远近间接反映了绿篱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程度,距篱越近,影响越大;新银合欢处理与黄荆处理之间相比,效应相当。

  • 标签: 等高绿篱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三峡库区
  • 简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该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他环境和水文要素而言,大尺度长序列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不足。本文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首先采用引入Qp模型的双通道反演算法校正AMSR-E土壤水分数据,获得的土壤水分产品(SMD)精度高于官方提供的土壤水分产品(SMO),但其波动范围与实测数据有差异。之后采用逐月回归分析法对SMD进行二次校正,其土壤水分产品(SML)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一致。基于SML土壤水分产品,对黄河源区及其5个自然分区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黄河源区年平均表层土壤水分为0.140-0.380cm3/cm3,在2003—2010年间呈下降趋势,在东南部土壤水分较高的若尔盖丘状高原区、黄南山地区和果洛玉树高原宽谷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其中若尔盖丘状高原区的下降速率最快,而在西北部土壤水分较低的黄河源宽谷湖盆区和柴达木东缘山区呈增加趋势;春季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秋季的波动较大,冬季的变化的不大,其中9月土壤水分增加率和5月减少率最大。土壤水分受降水和植被指数的影响最大,气温表现为在年高温月份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在年低温月份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深化对区域尺度土壤水分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对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

  • 标签: AMSR-E 表层土壤水分 黄河源区
  • 简介:由于土壤性质和腐殖质含量的不同,土壤的含水量并不能很好地说明是否适宜植物的生长。本研究以土壤PF(表示土壤的水分状态,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的数值)为主要研究依据,将土壤含水率和PF联系起来,定量研究了贡嘎山地区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的含水率与PF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相同的PF时,随着暗针叶林演替的进展,土壤腐殖质层的含水率逐渐增加,即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加,含水率减小,但各植被演替阶段之间土壤含水率差异并不显著。③植被不同演替系列主要是通过提高其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特性,改善土壤的蓄水和持水性能。④本区暗针叶林土壤腐殖质层涵养水源作用最为明显。图1表2参15。

  • 标签: 贡嘎山 森林土壤 含水率 PF值 暗针叶林 涵养水源
  • 简介:采用封闭罩-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种优势树种-红松(Pinuskoraiensis)、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椴树(Tiliaamurensis)和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叶片N2O排放,并同步测定5种树木叶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气孔导度.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明显降低树木叶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N2O排放速率,叶片气孔是树木N2O排放的主要通道.树木N2O排放以白天为主,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不同的苗木有不同的N2O排放速率,同种苗木的N2O排放随干旱胁迫的加重而减少,在受到不同干旱胁迫时,针叶树红松N2O的排放速率降至正常水分条件下的34.43%和100.6%、阔叶树种N2O排放平均降至31.93%和86.35%.不同干旱胁迫的红松、水曲柳、胡逃楸、椴树和蒙古栎幼树叶片N2O排放速率为34.43、14.44、33.02、16.48和32.33ngN2O.g-1DW.h-1.图1表1参12.

  • 标签: 土壤水分胁迫 树木 N2O 排放速率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树种
  • 简介:国内最早的一家土壤改良剂厂,创建于1992年,起初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家族型企业。十多年来,从仅生产家用花卉营养土单一产品,年产值只有几万元,发展为现有几十个产品,几百万产值,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新型企业。1999年特邀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产品畅销于京、沪、苏、浙等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市场。

  • 标签: 土壤改良剂 诚信经营 科技创新 世界园艺博览会 镇江 生产规模
  • 简介: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重庆四面山4种水源涵养林土壤的抗冲性进行试验研究,并探讨土壤抗冲性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坡度、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楠竹林土壤抗冲性最大,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最小,其抗冲刷系数分别为20.153、14.717、10.819和4.615L·min/g;林地土壤抗冲性A0层强于A层,并随水流冲刷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函数增大;在研究范围内,25。是林地土壤抗冲性的转折坡度;〈3mm根系是四面山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根系的主要成分,林地A。层土壤抗冲性受〈1mm、1~3mm、3~5mm根系根量及死生物量的影响,A层主要受3~5mm根系根量及其根长的影响。

  • 标签: 土壤抗冲性 坡度 根系 水源涵养林 四面山
  • 简介:以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arborescens)为材料,通过近2年移栽建植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率和气温在移栽建植过程中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移栽后1周内,土壤平均含水率低于8%时,移栽成活率极低,甚至会导致移栽苗木全部死亡;土壤平均含水率高于12%,移栽成活率较高,有利于移栽建植成功。高气温与土壤缺水均会严重制约华北驼绒藜移栽建植效果;高气温会加剧土壤含水率低而造成的移栽苗木失活现象。

  • 标签: 华北驼绒藜 移栽建植 土壤含水率 气温
  • 简介:为探讨坡耕地土壤退化程度及其与坡度的关系,在沂蒙山区选择典型小流域,通过测定流域内不同坡度坡耕地、弃耕地与生态林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坡耕地土壤颗粒结构与养分退化特征。结果表明:1)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砂粒体积分数最高,黏粒体积分数最低,平均值分别为70.81%、0.75%;2)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有机质质量分数为生态林地〉弃耕地〉坡耕地;3)坡耕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随坡度增加而减小,其大小与土壤粉粒和黏粒体积分数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4)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与砂粒体积分数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和黏粒体积分数显著正相关,土壤氮、磷、钾养分质量分数与土壤颗粒体积分数相关性不显著;5)研究区土壤具有粗骨性砂土的物理特性,坡耕地耕作或坡度加大会增强土壤粉粒和黏粒的流失,导致土壤颗粒分布的均匀性及其分维数下降,水肥保蓄性能和养分质量分数降低。

  • 标签: 土壤退化 坡耕地 分形维数 理化性质 沂蒙山区
  • 简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梅江盆地白垩系上统叶塘组(Kyt^2)紫色岩上土壤物理性质特征扣差异,结果表明:叶塘组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高,具有容重较大,比重相对偏小,孔隙度不高,自然含水量偏低的特点。从丘顶、丘腰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递增而比重减小。孔隙度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的趋势,含水量则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的趋势。针对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以维护紫色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梅江盆地 紫色岩 母质 土壤性质
  • 简介:研究了东北东部张广才岭西坡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于1966年春栽植的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蒙古柞(Quercusmongolica)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platyphylla)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和储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碳库是由土壤L层、F层、H层和B层分室构成,每个分室具有储碳功能和潜力。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不同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层分室、不同坡位种类均对Soc质量分数,Soc密度有显著影响,红松蒙古柞混交林Soc密度最高为278.63Mg·hm^-2,以分室比较属B层分室碳密度最高,为212.28Mg·hm^-2,以坡位比较坡下Soc密度最高,为394.18Mg·hm^-2,同时揭示了Soc质量分数,Soc密度与各分室有机质含量,分室的土壤垂直深度有明显的规律。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红松人工林与天然林混交的生态系统土壤有较高的碳储能力,为防止气候转暖,实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

  • 标签: 土壤碳库 碳密度 碳质量分数 红松 混交林
  • 简介:为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根系固土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油松单根施加拔出荷载进行直接拉拔实验,分析土壤含水率与干密度对拔出过程中根-土界面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根拉拔实验中根系有被拔出和被拉断2种破坏模式:根-土最大摩擦力与根系直径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单根简化模型分析根-土间的摩擦情况,证明与实验结论一致;且根系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时,根-土的最大摩擦力随土壤含水率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随土体干密度的升高单调增大。

  • 标签: 根系 摩擦特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干密度
  • 简介:本文研究了短期围栏封育(3a)对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数量特征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期围栏封育能有效提高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平均高度,使豆科和毒杂草类植物的平均高度显著降低(P〈0.05);(2)短期围栏封育能使禾本科、莎草科和毒杂草类植物的盖度有所增加,使豆科植物盖度略有降低,但是增减不明显(P〉0.05);(3)短期围栏封育使禾本科和毒杂草地上生物量有所提高。使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略降低,使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4)短期围栏封育能使土壤全钾含量有所提高,使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略降低,使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

  • 标签: 围栏封育 退化高寒草地 植被数量特征 土壤养分
  • 简介:本文研究了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对照地相比,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幅分别为8.7%~23.9%,6.2%~22.3%,22.4%~43.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增幅分别为14.8%~31.1%,14.8%~18.2%,5.1%~18.3%。说明沙棘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善砒砂岩地区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 标签: 水分物理性质 沙棘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壤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实时监测与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2002年华北平原逐旬降雨数据和主动微波遥感反演的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干旱年(1999年)该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并提取和分析小麦生长期内的灌溉信息;通过对逐旬的降水和土壤水分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区域内的灌溉信息。结果表明:1999年降水量比多年(1993—2002年)平均量少约140mm;1999年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变化整体保持一致,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减少尤为明显,土壤干旱非常普遍;小麦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灌溉,其中中部地区灌溉次数最少,占研究区面积的65%左右的南部和北部地区灌溉次数多为2~3旬次。采用降水量和遥感水分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提取灌溉的范围和时间特征,并可为旱情遥感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特征 降水 灌溉 华北平原
  • 简介:对成熟期的11年生尾巨桉林和23年生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杉木,种植尾巨桉后,尾巨桉林地0~60cm各层次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均较小,0~60cm各层次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较大,林地土壤变得较为疏松,改善了土壤的透气状况和透水性,但土壤变得较为干燥,土壤表层沙化,粘粒下移.经方差分析,尾巨桉林和杉木林间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差异显著.

  • 标签: 尾巨桉 杉木 土壤物理性质 对比
  • 简介:富有机质土壤栽培方式是提高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重要方式。富有机质土壤栽培的大白菜与普通田园土壤栽培相比,不但能够明显降低大白菜硝酸盐的含量,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其粗蛋白、干物质、总糖等营养物质,大大提高了大白菜的营养品质。

  • 标签: 有机质土壤 栽培方式 大白菜 营养品质
  • 简介:为探明水分条件对保水剂作用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测定冬小麦生长结束后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不同用量(T1:0、T2:27mg/kg、T3:54mg/kg、T4:81mg/kg)处理的土壤持水、供水及导水性能等。结果表明:保水剂的施用均提高了土壤持水、供水、导水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轻度胁迫条件下,以T3处理的持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最强,而供水能力以T4处理为佳;充分供水条件下,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均提高,但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轻度胁迫相比,充分供水条件下各处理的持水能力、供水能力及导水能力均较高,而有效水含量以轻度胁迫条件下的T3处理较高,较对照增加18.6%。从经济的角度考虑,2水分条件下以T3处理(54mg/kg)效果为佳。

  • 标签: 保水剂 水分条件 持水能力 供水能力 土壤有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