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在经历了这几年的持续走高之后,今年影像拍卖市场开始有所下滑,老照片与名家的摄影作品相对比较平稳,仍是影像拍卖的主力。但有限的老照片资源,加之逐渐走高的价格,也为当代影像艺术腾出了投资和投机的空间,当代影像终将是未来市场发展方向。103.50万元《大公报1949-1953年中的上海影像》拍摄时间:1949-1953年摄影师:上海大公报社摄影课和艺术组作品数量:1221张

  • 标签: 大公报 作品数量 摄影作品 摄影课 拍卖市场 转折期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重要的学术方法。在此背景下,海外电影研究很少局限于文本的艺术性,而越来越强调电影作为社会文本、文化文本的属性,重新回到了宏观的外围研究。侯孝贤电影因敏感的政治议题、突出的美学形式,成为文化研究的最佳文本之一。

  • 标签: 电影研究 世界范围 台湾经验 詹姆斯 中国性 孤岛
  • 简介: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欧洲珠宝、钟表等金属工艺的设计风格弥漫着一阵中国风,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将这种带有中国风的设计视为高贵的象征,并以拥戴此种风格的设计品为荣耀.本文通过对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欧洲的钟表、首饰等金属工艺设计的分析,解读中国元素在欧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地位,并探讨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 标签: 欧洲 钟表 首饰 中国元素
  • 简介:在半年前结束的保利春拍曾以33亿元收官,现当代艺术部亦达成近4亿元的成交额。转眼间,时间又进入了秋拍的日子,在12月5日即将到来的2015保利秋拍前夕,保利拍卖现当代艺术部在近日特设藏家与媒体鉴赏会,以期部分臻稀上拍单品提前与业内人士见面。

  • 标签: 保利 现当代艺术 装置作品 布面油画 曾梵志 林风眠
  • 简介: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语境下,中国文论建构出以"人"为大观念的系列关键词。但学界对"人"系列关键词的语用及解诠,表现出近"西"而远"中"的倾向,故因其单向溯源而导致理论盲区。轴心期中国文化元典对"人"的建构与拆解、诂训及语用,作为"人"之文论大观念的语义根性,从知识谱系、文化心理乃至文化无意识等多重层面,制约、规训、启发和引导20世纪中国文论"人"系列关键词的赓与新变。"人"之汉语语义的原生、沿生与再生,既构成一部20世纪中国文论的观念史和思想史,又构成21世纪中西文论对话的话语依据和通约前提。

  • 标签: 中国文论 中西文论 元典 中西文化碰撞 诂训 汉语语义
  • 简介:武义,地处浙江中部,始建于三国时期,是一座生态优美、名人辈出的江南古城,享有"中国温泉名城、东方养生胜地"的美誉。武义籍中国画大家潘絜兹先生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创始人,在中国美术界享有极高声誉。2015年是潘絜兹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潘絮兹先生,进一步推进中国画艺术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升金华及武义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武义县人民政府、金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拟定在今年10月“中国武义第九届温泉节”期间共同举办”纪念潘絜兹先生诞辰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活动。

  • 标签: 潘絜兹 中国画艺术 中国工笔画 三国时期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画作品展
  • 简介: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2004年至2014年这11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趋向,以期建构富于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体系。

  • 标签: 电影产业政策 研究路径 本土化理论体系
  • 简介:管乐团一般是指由常规西方管乐器作为主奏乐器,加上打击乐作为乐团的编制,其演奏形式可分为:交响管乐、行进管乐、管乐重奏等。交响管乐,即为管乐团所写的交响音乐(SymphonicMusicforWindBand,亦可称为ConcertBand),具有交响性的管乐作品或者具有完整室内演奏编制的管乐作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管乐团发展较早。1909年,英国的霍尔斯特(GustavHoist,1874—1934)创作了《降E大调第一交响组曲》,成为了交响管乐创作的开端。

  • 标签: 管乐器 音乐素材 作品 中国当代 创新 民族
  • 简介:中国知识分子电影中,存在着一种相对固定的叙事范式,即在现代性的角落——小镇之中,知识分子基于大众启蒙的受挫,将其启蒙行为的客体转向个体化的女性,将之于女性的“身体”启蒙与对于大众的意志启蒙相疏离,以期最终达成“身心分离”的哲学实践,但“身心二元论”的固有缺陷使得这一启蒙行为再次归于失败,无力应对空间挤压的知识分子只得以逃遁者的姿态彻底离开小镇。这一叙事范式可以被归于两次空间逃遁,一是从大众的凝视中逃遁于女性的“身体”,二是彻底逃离小镇这一前现代性时间价值的空间呈现。上述叙事范式将知识分子的启蒙神话彻底解构,更将启蒙和逃遁本身归于虚妄。

  • 标签: 知识分子电影 叙事范式 启蒙 空间逃遁
  • 简介:郭震乾笔名:白黑,曾用名郭爱,1954年9月出生,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宁夏文联委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标签: 中国画 作品选登 画马 中国美术家协会 回归 天性
  • 简介:中国特色的门饰艺术,是抽象、幻象与具象的有机融合,传承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审美观念、理想追求和精神诉求,是传统建筑装饰重要的符号语言。如何将门饰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创新地运用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粱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

  • 标签: 中国传统 环境设计 度假酒店 微山湖 应用 当代
  • 简介: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上,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段。本文从20世纪90年代的人物雕塑作品入手,对该时段雕塑创作中出现的平民化与戏谑性两大思潮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出当下具象人物雕塑创作背后深刻的社会观念。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物雕塑在题材上是平民化的,而在雕塑语言上也出现了通俗化倾向。在观念表达上,雕塑家在表达自己观念的时候却采取了一种戏谑性的方式,而波普和艳俗也成为90年代人物雕塑中最常见的两大艺术手法。

  • 标签: 中国人物雕塑 平民化 戏谑性 波普 艳俗
  • 简介:文华电影公司成立于1946年8月底,在抗战时期其中大部分电影人留守上海,他们也经历了抗战但却并不是抗战的主体.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不同,文华电影公司所崇尚的电影语言并不具有革命性,也没有激情口号的呐喊,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也纷纷摈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都市中的“庸人俗世”.

  • 标签: 中国电影 女性主体意识 公司合作 张爱玲 觉醒 抗战时期
  • 简介:本刊讯2015年初,“墨缘问道,汲古出新”8人中国画巡回展在酝酿已久后,终于拉开帷幕。8位画家分别为江苏兴化的朱静波、四川成都的向运江、江苏宜兴的开四海、安徽阜阳的储洪刚、江苏张家港丁建中、江苏金坛的凡宽、河南新乡的张勇、安徽池州的邹四青,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是近年来涌现出的非常具有实力的画家。截止到目前,巡回展已在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进行了多次展出,展览不仅是对当代中国中青年画家艺术创作的诗意性、笔墨性、时代性较为综合的一次展现,更是对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一次成功游弋。

  • 标签: 巡回展 墨缘 朱静 江苏宜兴 江苏张家港 安徽池州
  • 简介: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习总书记讲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我们文艺批评的标准也应该归结到中国精神这个问题上来。中国精神指那种让人想到中国的,带有灵魂或者是相关意义的东西。比如观念、思想、信仰、行为、符号、方式等,也可以演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多样而又复杂的事物。

  • 标签: 中国文艺 评价标准 论坛 当代 社会主义文艺 中国精神
  • 简介:米萨咖啡馆位于杭州著名的西溪·洪园内的旧式建筑,由青砖墙与木质塔亭构建而成,是明清时代的典型徽派建筑。洪园曾为钱塘望族洪氏宅第,虽旧宅不在,却依然是“一溪香雪长携屐,满院萝阴正读书”的人文胜地。如今这里已成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纯朴诗意的传统生活起居方式被巧妙融入西溪灵秀的风景中,呈现出一派“梦里水乡”的图景。

  • 标签: 西溪湿地 咖啡馆 杭州 砖墙 古典 中国
  • 简介:周小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她的录音活动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百代、大中华等公司都曾录制唱片,出国学习后,根据文献记载,也曾在欧洲录音并出版唱片。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积极投入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在繁忙的社会活动、行政工作与教学演出之外,还录制了一批唱片。这批珍贵的历史音频资料为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并研究作为表演艺术家的周小燕,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文本。文章通过对周小燕历史音频文献(1948~1959)的搜集、梳理与考据,从历史音频文献本体特征出发,对周小燕的表演艺术发展与成就做出分析,同时也分享在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史、风格史、技术史研究方面的一些思考,并由此探索适合音乐表演艺术规律的研究方法的新视野。

  • 标签: 历史音频 表演史 周小燕
  • 简介:在新中国十七年的工业题材绘画中,画家们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出发,创作出了相当数量的、能够表现出钢铁与新中国现实生活关系的视觉形象:从可以加强国内地区间物资交流的铁路,到可以减轻农民劳作、承载着农业现代化理想的拖拉机,从足以代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的“钢都”,再到创作最新最美图画的“为钢铁而战”。这其中包括有“物”的形象,如铁路、拖拉机和钢材;有“空间”的表现,如钢厂外景和生产车间的出钢;也有“人”的表现,如炼钢、夺钢等代表工人阶级的钢铁工人形象。论文尝试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画坛,从美术家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的立场出发,考察工业题材绘画的衍变、钢铁作为新事物入画的情形;并以具体绘画作品为例,考察钢铁形象生成中创作和接受的互动以及钢铁形象的象征性与新中国视觉构建体系的关联,对钢铁为什么入画,以及如何入画的原因提供可能有效的解释。

  • 标签: 钢铁形象 工业题材 绘画 新中国 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