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品管圈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本科室收治的6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均使用动脉压迫器,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比2组患者使用动脉压迫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5%,显著低于对照组(39.39%),P<0.05。结论对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采用品管圈活动干预后,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品管圈 冠状动脉造影术 动脉压迫器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有限切开复位与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9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进行探讨,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有限切开组和钢板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愈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发现,有限切开组患者中骨折愈合率为100%,未见延迟愈合现象出现,其平均愈合时间为(18.2±1.3)周,钢板组患者中愈合率为90.9%,2例具有延迟愈合现象,1例患者发生畸形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2.1±2.4)周。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适当选取手术术式,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对胫骨骨折患者治疗方面具有可靠疗效,即可满足患者骨折固定又能保障骨折区血液供应,钢板固定技术治疗A和B型骨折时骨折延迟愈合率较高。

  • 标签: 有限切开复位 经皮钢板内固定 胫骨下段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10月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32例进行分析,患者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并且根据护理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6例,研究组患者进行综合临床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4.8%,两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进行综合的临床护理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临床护理意义积极。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皮锥弓根钉固定治疗 护理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科应用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9)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椎间孔入路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评估,随访6-14个月,平均(10.2±2.2)个月;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25ml。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别为(6.42±0.94)分、(3.76±0.53)分、(3.28±0.51)分、(2.88±0.62)分、(2.45±0.38)分、(2.21±0.39)分,腿痛VAS评分别为(6.23±0.87)分、(3.52±0.48)分、(3.27±0.61)分、(2.72±0.49)分、(2.43±0.31)分、(2.35±0.30)分,ODI评分分别为(70.48±7.61)分、(38.84±3.49)分、(35.67±2.33)分、(32.19±2.09)分、(31.34±2.31)分、(30.83±1.90)分,3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MacNab疗效评价:优4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1%。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感觉异常3例,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镜可以实现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但须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并对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较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关节镜下复位中空拉力螺钉联合金属缆索固定治疗髌骨横行、纵形或上下嵴大块骨折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来评定它们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41例髌骨横行、纵形或上下嵴大块骨折的病人,分两组。A组20例使用关节镜下复位中空拉力螺钉联合金属缆索固定治疗;B组21例使用AO张力带钢丝治疗。对AB两组从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固定牢固程度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结果经过6~18个月随访,A组优19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B组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95.2%。在出血量、住院时间、固定牢固程度方面,关节镜下复位中空拉力螺钉联合金属缆索治疗组优于AO张力带钢丝治疗组。结论关节镜下复位中空拉力螺钉联合金属缆索固定和AO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横行、纵形或上下嵴大块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采用关节镜下复位中空拉力螺钉联合金属缆索固定手术治疗具有损伤小,手术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固定牢靠,无明显并发症优点,可为髌骨横行、纵形或上下嵴大块骨折的理想选择。

  • 标签: 关节镜 螺钉 缆索 髌骨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微创与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微创治疗,对照组应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50例,优22例,占44%;良18例,占36%,可8例;差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优20例,占40%;良14例,占28%;可6例,占12%;差10例,占20%,总有效率为70%,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胫骨骨折 微创经皮 临床价值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微创与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6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3例,A组采取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B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48.5±12.5)min、(115.5±52.6)ml、(6.5±1.5)cm、(3.2±2.0)d、(7.5±2.5)周,上述临床指标均明显好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优良率94.3%,并发症率7.5%,B组治疗优良率79.2%,并发症率2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安全性更好。

  • 标签: 微创经皮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 胫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对比。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2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41)和研究组(n=41)。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技术治疗,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固定切除术,最后对比两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参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组间由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在胫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技术,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 胫骨远端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高龄镜下胃/空肠造口术(PEG/J)出院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经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治疗的高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出院后采用常规护理宣教及门诊随访;针对观察组患者,科室成立导管管理小组,出院后给予患者定期家庭访视及电话随访。在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期间导管并发症情况,并评估患者照护者导管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患者及照护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出院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造口感染、堵管、腹泻、造口旁渗漏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照护者的导管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延续护理方案的实施可有效控制高龄PEG/J患者出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照护者的家庭护理能力,进而提升出院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 高龄 患者 出院 延续护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微创钢板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07月~2016年09年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124例,所入选患者X线检查后均确诊为胫骨下段骨折,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微创组与传统组,每组中62例。微创组患者实施微创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传统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术后患者的优良率为96.77%,显著的高于传统组的79.03%,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钢板固定术在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方面,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有利于软组织的修复及骨折的愈合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改善无复流回复心肌再灌注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发病时间在12小时我院急诊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284例,其中男性197例,女性87例,平均年龄53.76+-10.34(38至78)岁。将患者分为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组201例,未使用替罗非班组8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造影特征、介入治疗、术后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级出血时间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发生、术中即可达到TIMI血流分级III级和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术中即可达到TIMI血流分级III级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和心脏原因再住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PCI中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STEMI患者无复流的发生和心肌再灌注,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西宁地区 无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动脉栓塞治疗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肾动脉栓塞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70.0%应用微弹簧圈栓塞,15.0%为普通弹簧圈,15.0%为PVA颗粒。结论肾动脉栓塞治疗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肾出血 肾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观察冠状动脉有无病变。结果40例川崎病患儿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4例(占35%),右冠状动脉扩张4例(占10%),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2例(占5%),冠状动脉瘤7例(占17.5%),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1例(占2.5%)。川崎病发病4周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高峰期为发病后的2~3周。18例冠状动脉扩张患儿在1~3个月恢复正常,5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在3~6个月恢复,1例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患儿在发病2年后随访仍未恢复。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变化,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远端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有一定困难。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过程中的严重事件之一,其可致心肌梗死,常导致患者猝死。ACS的病理生理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造成完全或不完全的血管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以致梗死。临床上,它涵盖了一组连续进展的病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能否早期检测出敏感、特异的ACS心脏标志物,无疑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生物学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对象,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情况。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81.25%提高至活动后的94.4%(P<0.01)。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进一步规范患者的健康教育。

  • 标签: 品管圈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 健康教育 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在医院2012年6月到2015年7月期间诊治的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中抽取49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4),两组患儿在应用阿司匹林进行退热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g/kg、2g/kg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直径以及动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冠状动脉直径是(2.5±0.3)mm,短于对照组的(3.0±0.4)mm(P<0.05);同时,观察组血栓形成率是0,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结论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患儿的冠状动脉直径,但剂量过大会增加患儿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