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乳腺X线片的广泛应用,使乳腺导管原位(DCIS)的早期诊断率显著升高。DCIS的局部治疗模式也不断发展,从乳房切除术到乳房保留术续贯全乳放疗,再到大分割放疗及部分乳腺短程照射的应用。虽然全乳放疗疗效明确,但其在低危DCIS的应用价值仍存在争议。DCIS局部治疗的未来研究将集中于建立更精确的局部复发风险分层系统指导个体化局部治疗。本文将就DCIS的手术方式选择,术后放疗决策及局部复发风险分层系统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现存争议进行具体探讨。

  • 标签: 导管原位癌/外科学 导管原位癌/放射疗法 局部复发风险分层系统 个体化局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钼靶X线摄影与MRI对乳腺导管原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乳腺导管原位治疗的40例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必要时行乳腺钼靶及MRI检查,观察3种影像诊断的检出率。结果由超声检出乳腺导管原位36例(36/40),检出率为90.00%;钼靶检出导管原位13例(13/21),检出率为61.90%;MRI检出导管原位14例(14/15),检出率为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三者联合使用时,对导管原位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100.00%(40/40)。结论超声及钼靶对导管原位诊断的敏感性一般,通过超声、钼靶X线摄影与MRI联合应用,对乳腺导管原位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 标签: 超声 钼靶 MRI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DCIS)X线摄影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5例DCIS患者共514个病灶的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全部DCIS病灶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型(215个病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282个病灶)和三阴性型(17个病灶)。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如病变类型,钙化性病变的钙化形态、分布,乳腺构成及BI-RADS分类情况。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影像表现分布的差异,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ER阳性型44.7%(96/215)表现为阴性或非钙化性病变;HER2阳性型41.1%(116/282)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三阴性型82.4%(14/17)为钙化性病变,包括单纯钙化(7/17)和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7/17)。DCIS HER2阳性型与ER阳性型在病变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747,P=0.003)。细线样/细小分支状钙化(34/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无定形钙化(67/119)多见于ER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7.498,P<0.001)。团簇状分布钙化(59/119)多见于ER阳性型,线样/段样分布(76/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123,P=0.004)。结论DCIS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学免疫组化不同分型有一定关系,认识其X线表现有助于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依据。

  • 标签: 乳房 癌, 导管内,非浸润性 乳房X线摄影术 病理学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腮腺导管(intraductal carcinomas,IDC)为罕见的、预后良好的涎腺肿瘤。临床及病理医师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缺乏经验,急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报道了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IDC。患者男性,48岁,因“发现左侧腮腺区肿物2个月”入院。B超检查示:左侧腮腺内实性肿物,考虑腮腺混合瘤。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IDC(低级别)。术后伤口恢复良好,随访7个月未复发。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位膀胱动物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膀胱的基础研究中。常用的有原位移植模型、诱发性模型、自发性模型及组织工程模型。本文就目前原位膀胱动物模型建立及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动物 致癌物
  • 简介:摘要外分泌腺导管是外分泌腺恶性肿瘤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乳腺浸润性导管、唾液腺导管、胰腺导管腺癌、胆管等,这类疾病多具有一定的侵袭性,恶性程度较高,危害人体健康,早期筛查诊断是外分泌腺导管预后良好的关键。不同的外分泌腺导管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其分子生物学特征、病理特征与分子机制具有相似之处。手术切除治疗伴辅助放化疗是目前外分泌腺导管常用的治疗方法,同时其相关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位点也可以相互借鉴,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同家族标志物已成为乳腺导管和唾液腺导管的靶向治疗位点,针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位点的免疫治疗在许多研究中也有涉及,但尚无明确结论。

  • 标签: 导管癌 诊断 分子靶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导管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导管患者177例。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年龄、肿瘤T分期、WHO分级)、病理分子分型、MRI特点(大小、位置、ADC值、动态增强曲线)等参数,并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A组),阴性组(B组)。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P<0.05。结果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T分期更高(χ2=45.14,P=0.000)、病理学分级高(χ2=138.67,P=0.000)、位置以外上象限为主,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ADC值、年龄、动态增强曲线、病理分子分型等方面,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型乳腺导管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病理学分级、肿块在乳腺的位置有关(χ2=17.66,P=0.004),且肿瘤T分期≥2、WHO分级≥Ⅱb级、肿块位于中央区及全乳癌者是乳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 标签: 肿块型 乳腺导管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取2018年10月到2019年12月来山西省人民医院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乳腺导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取超声检查,对不同分型乳腺导管诊断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导管扩张扩展诊断确诊率达到100%;导管扩张诊断确诊率为84%,导管扩展型诊断确诊率为87%。与无钙化检测率相比较,钙化检出率明显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 针对临床不同类型乳腺导管及有无钙化诊断过程中超声检查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腺导管内癌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恶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的患者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成分、密度及信号、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内径、胰腺实质萎缩、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等。两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IPMN胶样发生于胰头部16例、胰体尾部7例、全胰腺1例。22例有肿块形成,最长径54.5(29)mm。囊实性19例、囊性4例、实性1例,囊壁和内部分隔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5例T1WI有高信号。肿块内有钙化13例、气体2例。胰管扩张内径(13±5)mm。胰腺实质萎缩21例。8例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IPMN胶样癌肿块最长径大于IPMN导管腺癌[31(16),Z=-3.758,P<0.001]。IPMN胶样以囊实性为主,IPMN导管腺癌以实性为主(P<0.001)。IPMN胶样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点状高信号多于IPMN导管腺癌(P=0.001、0.031、0.034)。结论与IPMN导管腺癌相比,IPMN胶样更倾向于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呈点状高信号。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胶样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临床特点和生存率的多因素。方法 选择一所医院742例浸润性导管全部为九十年代新发病例。采用观察生存率、死亡危险比、Log rank检验和拟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各种预后因素与乳腺癌的联系强度。结果 浸润性导管占女性乳腺癌的82.5%,腋淋巴结转移率44.2%。外上象限发病最多,占47.7%。肿块位中央区,腋淋巴结阳性率最高,占61.7%。Ⅰ、Ⅱ、Ⅲ、Ⅳ期病例分别占30.0%,59.4%,9.4%,1.2%;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78.1%;48.1%,8.6%和87.2%,67.1%;31.2%,0.0%。单因素分析:发病年龄、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治疗方式与生存率有关;ER、PR、Her-2/neu、手术类型与生存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腋淋巴结转移数、治疗方式与生存率有关。结论 腋淋巴结状况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最主要指标。50 岁以下发病的患者以及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生存率较高。九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相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晚期卵巢患者腹腔引流管应用导管固定装置的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在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84例晚期卵巢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给予胶布+3M透明敷贴固定引流管,观察组4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导管固定装置,进一步对两组引流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观察组引流管脱出率为4.76%,与对照组的26.19%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卵巢患者,采取腹腔引流管期间应用导管固定装置,可降低引流管脱出率,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提高患者舒适度;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晚期卵巢癌 腹腔引流管 导管固定装置 引流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食管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以及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我科治疗食管术后患者3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达进行分组,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的面罩吸氧,观察组16例采用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h、24h舒适度评分、咳痰难度评分以及痰液的粘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h、24h后舒适度、咳痰难度、痰液粘稠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 食管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液囊空肠导管在食管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与护理措施。方法 将32例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食管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术后均进行液囊空肠导管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分析营养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BMI、ALB、PA水平高于护理前,差异显著(P

  • 标签: 液囊空肠导管 食管癌 肠内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原位测试技术在工程勘察工作中予以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勘察的速度,还能对勘察方式进行优化,还可以有效的检测岩体中自身具备的特点,保证勘察结果的精准性。本文重点对原位测试技术的特征和优势进行分析,对原位测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研究,更好地对原位测试技术与工程勘察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阐述,以此来促进原位测试技术的创新发展。

  • 标签: 原位测试技术 工程勘察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纹理分析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对乳腺浸润性导管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学证实的75例女性患者(乳腺浸润性导管48例,乳腺纤维腺瘤27例)的MRI图像,分别绘制TIC及使用纹理分析软件中的直方图、绝对梯度、游程矩阵、共生矩阵和自回归模型共5种分析方法,对增强图像上的乳腺病灶进行纹理特征提取,共获得306个纹理特征参数;采用Fisher相关系数(Fisher coefficient,Fisher)、最小分类误判率+平均相关系数(classification error probability and aver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POE+ACC)及互信系数(mutu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三种统计学方法,分别筛选出区别乳腺浸润性导管与纤维腺瘤的10个最佳纹理特征参数。使用B11程序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线性鉴别分析法(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和非线性鉴别分析法(non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NDA)对这10个最佳纹理参数进行降维和分类,计算最佳纹理特征参数下病灶的最小误判率。统计TIC方法、纹理分析方法及两种方法联合下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纹理分析方法以Fisher+NDA或POE+ACC+NDA组合的最小误判率最低(4%),其筛选出用于建模的10个最佳纹理参数分别为:Fisher+NDA为GeoW1、熵S (5,-5)、相关性S (5,5)、熵S (4,-4)、熵S (5,0)、熵S (5,5)、Teta2、熵S (4,0)、Teta3、熵S (3,-3)。POE+ACC+NDA为GeoYo、Vertl_Fraction、GeoW5b、GeoW4、相关性S (5,5)、Teta1、Vertl_ShrtREmp、GeoNx、GeoAox、GeoX。TIC方法、纹理分析方法及两种方法联合下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87.5%、93.8%、97.9%;特异度为29.6%、11.1%、14.8%;准确度为66.7%、64.0%、68.0%。结论常规MRI平扫与增强的基础上,采用TIC与MRI纹理参数分析可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和乳腺纤维腺瘤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其对乳腺纤维腺瘤与浸润性导管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浸润性导管肿瘤 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对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TN-IDC)与非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NTN-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195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TN-IDC组(44例)和NTN-IDC组(151例),对其图像作超声灰度直方图分析,比较TN-IDC和NTN-IDC组患者直方图参数(包括均值、方差、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法计算鉴别诊断效能。结果TN-IDC组的方差及第90、99百分位数明显低于NTN-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的均值、偏度、峰度值及第1、10、50百分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方差在截断值为552.85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8.5%),此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计值(PPV)、阴性预计值(NPV)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5.0%、79.5%、51.6%、91.6%和0.829。第90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74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0.0%),此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AUC分别为68.2%、57.6%、31.9%、86.1%和0.648。第99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107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6.9%),此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AUC分别为75.0%、77.5%、49.3%、91.4%和0.772。结论超声灰度直方图可为TN-IDC与NTN-IDC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方差及第99百分位数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三阴性乳腺癌 直方图分析 浸润性导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