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无法阻挡住佛陀南下的脚步。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在诸多巴蜀佛窟里,位于泸县玉蟾山上的明代石窟造像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泸县玉蟾山凿有佛像400余尊,就数量而言可谓寒酸,不过,这里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安岳到泸县,在这里,佛陀最终停下了南下的脚步,而玉蟾山也就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后的佛息之境,是绽放在川南佛土上的最后一朵白莲花。
简介:细雨发出空谷之音,令居于幽处的佛光寺示现阴翳之相。幽境若碧岩生出的片片黛色擦过灰鹤之背。虚空遍浮云气,一团湖白云气垂向东大殿前的古松,光柱、柔影出没于宽大松枝,重重翠盖冒着澄明灵意。7月23日正午,当我穿过一个拱形券洞,沐于东大殿的大唐之美时,深为所动,感受到了当年梁思成发现这一唐代古物时的“瞻仰大殿:咨嗟惊喜”。东大殿浑朴,雄沉,丰韵高华,深藏万籁,深远的出桅宽达3.96米,道丽简洁的双抄斗拱有若巨大的鹤嘴,我从未见过如此真力弥满的木构建筑,构式天然,万千元气蓬勃逸出。一千二百年来,它像一只世外大鸟,雄踞于无尽的纷乱红尘之外,以坚韧的隐秘步幅,保持着大唐原初的真如之身(佛光寺全称为佛光真如禅寺)。
简介:摘要《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记载的养生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发生改变,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还有生活节奏以及思想与行为方式,健康意识与医疗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因而对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长壮老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内经》对生命及疾病的认识,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因此重新审视《内经》养生观,领会其实质,对现今指导人们积极有效地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学科研修》栏目专用于对思想品德课基本内容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宽和加深,尤其注重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凸显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本期刊登的两篇文章均是这方面的典范。马园园、蒋世标同志的文章是思想品德新课标“咬文嚼字”系列七,该系列文章从关键词组入手,或对新课标作翔实解读,或作新旧课标比较分析,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引入学科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帮助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课标、学习课标、理解课标、运用课标。袁凌同志因一道中考试题生发对财产所有权四项权能的兴趣和思考,并通过对例题及其四次变式的研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抽鸳剥茧,将学生容易产生片面性理解的易混问题的破解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期望这两篇文章能对教师多角度理解、把握复杂问题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