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深圳地区学龄前儿童(3-6岁)静脉血血常规参考区间,为儿童体检健康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迈瑞BC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对1965例体检正常的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等8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分8组进行检验,得出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结果经Z检验,除了不同性别组平均红细胞容积和不同年龄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其他各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组平均红细胞容积和不同年龄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组间均数与总体区间均数间相差<25%,不建议分组,上述各组各项参数合并后白细胞为4.8~9.8×109/L,红细胞为4.1~5.3×1012/L,血红蛋白为111~141g/L,平均红细胞容积为80~91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为26-30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为309~338g/L,血小板为181~392×109/L,红细胞比容为0.35~0.43L/L。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与WS/T405-2012中的参考区间差异明显,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参考区间高于WS/T405-2012,其余项目参考区间均低于WS/T405-2012。结论学龄前儿童(3~6岁)与成人血常规参考区间有明显差异,不同地区应建立独立的儿童血常规参考区间,为儿童体检提供准确评估依据,建立时应考虑到性别、年龄、仪器、试剂、质量控制等因素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内5岁以下儿童死因变化趋势以及死因顺位和构成情况,为提高天津市儿童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内2001-201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1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9.28‰下降至3.62‰,整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有所反弹,原因可能为SARS流行。其中新生儿死亡占到总死亡例数的65%。进行死因统计分析得出2001-2017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为早产或低体重、先心病、出生窒息、肺炎、其他先天异常,2001-2008年早产或低体重仍是第一位死因,2009-2017年由先心病、先天异常致死的儿童增多。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加强宣教及产前筛查,提高窒息的抢救水平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T1~3N0~2M0近端胃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T1~3N0~2M0近端胃癌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应用D2根治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6.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T1~3N0~2M0近端胃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保健护理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于我所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儿童保健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体质量、适应性评分、语言评分、精细动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2个月,观察组的PDI、M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15.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保健护理可有效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5到2016年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保健的60例儿童,将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给予综合保健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儿童在护理后的效果,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以及两组儿童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健护理后发育情况较对照组要好,并且观察组儿童出现营养性疾病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儿童例数,观察组儿童的家长满意度也要高于对照组儿童的家长满意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作用明显,更加有效促进儿童的发育并且安全性更高,家长对其满意度也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60岁以后首发躁狂抑郁发作症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和使用精神药物情况,为临床科学、合理、规范应用精神科药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看我院病案室的出院登记本记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精神科出院病历4234进行筛选,从中选出60岁以后(包括60岁)首发,诊断躁狂抑郁发作症住院患者病历34本为样本病历(8.03‰)。对每本病历的用药名称、药物剂量逐项进行调查、统计。结果男27例,女7例。年龄60-78岁。平均64.6岁。临床分型躁狂发作16例,抑郁发作14例,躁狂抑郁发作4例。治疗过程药物治疗28例,无抽搐电休克(ECT)治疗6例。转归治愈23例,显进4例,好转3例,无改善4例。药物治疗方面抗抑郁药米氮平、氟西汀、舍曲林。抗躁狂药碳酸锂缓释片,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维思通,其它;氯硝西泮、佳乐定。合并用药29例(85.2%),单一用药5例(14.8%)。结论本组资料结果显示,首次住院躁狂抑郁发作精神病人当中。精神科用药情况,大多数都采取合并用药(29例)占85.2%),药物剂量较常规治疗剂量低,说明老年精神病人的药物治疗,不管何种药物治疗,应以低剂量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儿童保健微量元素检测对儿童保健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接收的保健儿童6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儿童年龄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为310例1~2岁儿童,男孩160例,女孩150例,对照组为290例>2~3岁儿童,男孩150例,女孩140例。两组儿童均抽取末梢血(无名指)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微量元素含量并做详细记录,比较两组儿童的微量元素情况。结果试验组的缺铁发生率(71.94%)和缺锌发生率(79.03%)均高于对照组(50.34%、42.07%)(P<0.05);试验组的铁元素值(6.60±0.55)μmol/L、锌元素值(68.30±7.20)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90±0.20)、76.05±9.78)μmol/L(P<0.05)。結论在儿童保健中检测微量元素,可充分了解儿童自身的微量元素情况,根据科学检测结果便于及时地补充失衡元素,这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简介:目的: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9岁,平均51岁;肿瘤直径4.0-13.5cm。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以呈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表现为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靴钉样改变,其中特征性变化为间质纤维增生及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集合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免疫标记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19、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34βE12、CK7、Ksp-cadherin和P504S,而均缺乏CK20、CD10、TFE3、CEA、Villin及CD117表达。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其诊断时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
简介: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起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13岁;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0.5a;6例均无明确诱因及阳性家族史.均有白天发生的发作性睡眠,于上课、进餐、看电视等各种场合均有发生,不能克制.每次睡眠发作时间数分钟至1~2h不等,每日可发作数次.轻时仅表现为双眼睑下垂呈瞌睡状.4例有典型猝倒发作,表现为突然地全身软弱无力,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瘫倒在地或座位上,持续时间短暂,多几秒钟即恢复正常姿势,常在大笑或情绪过于激动时发生,发作时意识清楚.另2例无典型猝倒,而仅表现为突然地一过性头下垂或双下肢软弱无力,屈曲,呈欲跪倒状,但不倒地,即刻恢复正常.2例有睡前幻觉.本组均无睡瘫表现,夜间睡眠尚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果。方法选用孕周32周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儿童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采用儿童气质问卷与家庭环境量表来评价儿童气质与家庭环境,同时借助儿童行为问题来评价儿童学龄期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期气质节律性、学前期气质反应强度、2岁时家庭父母参与、8岁时家庭父母情绪对学龄期儿童行为具有直接性的关系,其结果可共同解释56%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在婴儿时期,可通过预测母亲年龄、气质节律性与情绪性、1岁家庭环境总分来判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且可解释33%的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在学前期可利用气质反应强度、3岁时家庭父母参与、母亲年龄来预测血量儿童行为问题,可解释学龄期34%儿童行为问题;而在学龄期则可借助气质适应性、坚持性、家庭教育等各方面来解释学龄行为问题。结论保障儿童健康,避免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可对高龄母亲、家庭教育环境与积极气质来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疾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特征,总结外伤性睾丸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13至56岁。睾丸血管损伤、睾丸缺血坏死1例;睾丸白膜破裂、睾丸破溃坏死1例;阴囊外伤继发精索扭转4例。本组中6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行患侧睾丸切除及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发热1例,最高体温38.3℃,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睾丸外伤后应严密监测睾丸血流情况,适当放宽手术探查指征,避免误诊漏诊,最大限度保护对侧睾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