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移动设备成为连接世界的中心,个体智慧的延伸,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多种自主学习的软件、APP、网络课堂等运用而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路径,推动了教育的进步和效率的提升。但同时网络学习又是碎片式的,与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不同,互联网将信息和知识连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加工,然后整合成自己的资料库。[1]本研究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以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开设的专业园林植物造景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究该类课程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期为该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简介:尽管人们不断惊呼互联网时代造就了日新月异、蔚为大观的文化景态,但我个人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接触到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后现代理论的话,一定不会为现状所困惑。世上所行之一切,思想之先锋早作预言,外物所有之形态,观念之物俱先行存在。今天的世界面貌,无非是上世纪中下叶以来的后现代思潮所塑造的。当人们惊呼“新媒体”对文艺批评所发起的冲击之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何止是单单的“文艺批评”,互联网对整个社会都在解构与重新建构之中。我们与其观察、剖析这种变革的种种现象,不如思考一下变革所造就的新生态,探求文艺批评需要做出应对的可能性。
简介:近年来,“互联网+”已经在行政力量与资本力量的竞相追捧、合力推动之下,成为一个具有实体性表征的热门概念。按照产业界与学术界对这个流行概念的界定和描述,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大致理解为,依托蓬勃发展的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实现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无论“互联网+”的广泛流行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推波助澜的造势行为,这个概念确乎已然可以用来命名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意义重大的社会变动趋势。本文将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着重探讨这种媒介融合对于文化消费者的赋权与形塑,进而讨论获得媒介赋权的文化消费者与经历数码转型的文化产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及其对于当代流行文化样态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