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蜱作为第二大传染病媒介,可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造成人类感染,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害。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蜱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不断流行,也有荆门蜱病毒、阿龙山病毒等新发病毒发生感染人的病例报道,为提高对这类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认识以及掌握熟悉其实验室检测方法,该文对我国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疾病特征,病毒分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蜱传播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荆门蜱病毒 阿龙山病毒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城市化、土地开垦、人口增长、生活习惯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类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快速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文介绍了当前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特别是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各医疗机构应重视虫媒传染病的快速精准实验诊断。而对于原因不明的虫媒传染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也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虫媒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 疾病特征 实验室诊断
  • 简介:摘要当前,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严重威胁到全球公共卫生。临床迫切需要及时诊断COVID-19以指导流行病学措施、感染控制、抗病毒治疗和疫苗研发。纳米生物传感器由于其器件体积小、免标记、特异性好、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已实现对多种生物标志物的高性能检测并有望在未来成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床旁检测工具。因此,该文概述了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重点总结了近一年来所报道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在检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该文简要展望了纳米生物传感器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纳米技术 生物传感技术 分子诊断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近些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率的关键手段。结合传统的临床表型和影像学特征的诊断模式,一些潜在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可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早期筛查和治疗监测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以综合评估脑卒中再发风险分层,从而指导个体化的脑卒中二级精准预防。本文阐述了血液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模式。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血液生物标志物 复发风险分层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疗效监测中起重要作用。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是当前的主流检测方式,但通常只能报告定性或半定量结果,而新近发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分类标准要求对自身抗体进行定量检测,且自身抗体的水平越高,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越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度可能更相关。本文就自身抗体精准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检测现状与挑战作一介绍。

  • 标签: 自身抗体 精准 定量
  • 简介: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全球都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外囊泡(EV)/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有效载体,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源EV/外泌体是对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无细胞治疗的替代选择;此外,EV在COVID-19相关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复发复阳、深静脉血栓、心肌毒性、液体活检以及生物治疗的研究,都将为COVID-19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对EV/外泌体在COVID-19诊治中的潜在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外泌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种不同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在2019-nCoV感染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招募16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和132例同期初步排除2019-nCoV感染的疑似患者以及100名健康对照,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样本,采用3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试剂盒(A、B和C1试剂盒,来自不同产家)和1种胶体金法试剂盒(C2试剂盒,和C1来自同一产家)进行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检测。结果A和C1试剂盒相比,对确诊病例血清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8.41%(61/69)和98.55%(68/69)(χ²=4.279,P<0.05)。对疑似病例血清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08%(8/99)和1.01%(1/99)(χ²=4.190,P<0.05),IgG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0.10%(10/99)和1.01%(1/99)(χ²=6.160,P<0.05)。对健康对照血清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1.00%(11/100)和0(0/100)(χ²=9.620,P<0.05)。2种试剂盒IgM抗体检测结果有显著相关性(r=0.618,P<0.05),IgG抗体检测结果也有显著相关性(r=0.850,P<0.05)。C1和C2试剂盒相比,在确诊病例和健康对照血清中IgM和IgG抗体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A和B试剂盒相比,对确诊病例血清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2.00%(41/50)和54.00%(27/50)(χ²=9.007,P<0.05),2种试剂盒IgM抗体检测结果有显著相关性(r=0.654,P<0.05),IgG抗体检测结果也有显著相关性(r=0.770,P<0.05)。结论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时间短,生物安全性更高,可作为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不同厂家的试剂盒检测效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特别是针对不同靶抗原的试剂更是如此,但是都已经达到免疫学检测试剂的基本要求。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体 化学发光测定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目前我国疫情的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疫情后的医院检验科如何发展?本文就此提出一些思考,主要从如何提高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建设,检测能力的建设,检验平台建设,科学研究能力的建设,人才的培养以及临床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检验学科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检验科 生物安全 发展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暴发早期核酸检测资源能力不足的困难,探讨肺部CT筛查COVID-19高危患者提高核酸检测效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2日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同时接受胸部CT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2项检查的发热患者资料,共纳入587例患者,男290例,女297例,年龄11.0~96.0 (51.3±17.1)岁。以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漏诊率,评价CT筛查COVID-19的效果。结果587例患者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433例(73.8%,433/587),阴性154例(26.2%,154/587);CT筛查阳性494例(84.2%,494/587),阴性93例(15.8%,93/587)。CT筛查COVID-19的灵敏度为97.7%(423/433),特异度为53.9%(83/154),漏诊率为2.3%(10/433)。结论在COVID-19暴发早期,CT筛查具有灵敏度高、漏诊率低的优势,可以弥补核酸检测资源能力不足困难,可作为辅助核酸检查诊断COVID-19的筛查工具。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试验
  • 简介:摘要2013年以来,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迅猛发展。在慕课的推动下,当代医学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多模式的特点。本文分析慕课在当今信息时代医学教育中的现状与优势,结合国外案例,针对现有慕课在现代化医学教育中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有利于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 标签: 慕课 医学教育 优势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市发现多起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后经研究证实引起该肺炎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型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19-nCov的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的必要指标之一,但最近中日友好医院出现的"三阴"病例,以及杭州报道1例7次核酸检测前6次均为阴性的病例,导致临床医生对2019-nCov核酸检测的价值产生了很大的质疑。本文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开展的3 000多例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假阴性结果产生的可能原因,并探讨其解决对策,呼吁公众理性认识核酸检测。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核酸类 聚合酶链反应 假阴性反应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等温扩增技术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扩增的一类新型核酸扩增技术。基于该技术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在临床与科研等方面展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环介导等温扩增、交叉引物扩增、链替代扩增、依赖核酸序列的等温扩增和滚环扩增等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重组酶类 DNA解旋酶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痰潘多拉菌生化反应、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基因测序的鉴定结果,为临床微生物鉴定痰潘多拉菌提供更佳方案。方法方法性能评价。收集2018年7至10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患者血培养中分离的10株痰潘多拉菌,对其培养特性、菌落形态和染色特征进行研究和记录。然后分别通过手工生化鉴定(API 20NE)、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梅里埃VITEK 2 Compact、BD Phoenix-100、赛默飞世尔ARIS 2X)、MALDI-TOF MS(梅里埃VITEK MS和布鲁克MALDI Biotyper)和16S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基因测序对痰潘多拉菌进行鉴定,并评估各方法的鉴定性能。结果痰潘多拉菌是一种动力阴性、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0株痰潘多拉菌的API 20NE鉴定结果为反硝化无色杆菌、粪产碱菌或少见嗜铜菌,种属鉴定准确率0;VITEK 2 Compact鉴定结果显示其中6株为潘多拉菌属,3株为其他种属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皮氏罗尔斯顿菌),1株为Low Discrim(低分辨率),属鉴定准确率6/10;Phoenix-100鉴定结果显示10株均为无鉴定结果,种属鉴定准确率0;ARIS 2X鉴定结果显示其中7株为其他种属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鲁氏不动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浅黄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溶血不动杆菌),3株为极罕见生物类型,种属鉴定准确率0;VITEK MS和MALDI Biotyper鉴定结果均为痰潘多拉菌,种属鉴定准确率10/10;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痰潘多拉菌相似度为100%。结论目前基于生化反应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很难将痰潘多拉菌准确鉴定到种的水平,MALDL-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是目前鉴定痰潘多拉菌快速准确的方法。

  • 标签: 伯克霍尔德杆菌科 RNA 核糖体 16S 光谱法 质量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 简介:摘要随着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的逐步推进,疫情防控进入了关键时期。核酸检测作为明确COVID-19病因的重要手段,其弊端逐渐显露。作为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重要免疫应答产物,血清特异性抗体迅速被应用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测中,与核酸检测结合用于COVID-19患者的快速诊断和筛查工作。本文从抗体产生规律、临床常用检测方法、抗体检测在临床的应用及抗体检测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索讨论,有助于血清抗体检测在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力企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输电线路的破坏一直较为严重,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输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的输电线路工作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于整个系统的整体性能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输电线路外力破坏的现状,必须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本文将从输电线路外力破坏及维护措施等方面展开深入地探讨。

  • 标签: 输电线路 外力破坏 措施
  • 简介:1997年,江苏省沐阳县小拖销售仍然是十分红火,就是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已是腊月二十六七了,仍有一些农民不是忙着购买年货,而是前来选购小拖,去年县农机公司销售小拖5100多台,同比增长20%,加上系统外的单位、个人销售2000多台,共计7100多台,同比增长15%,是省内小拖销售最多的县市之一,虎年正月开门营业第一天,就销售小拖近30台。

  • 标签: 沭阳县 打工农民 同比增长 农机公司 经济收入 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