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婴幼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例心动过缓婴幼儿(年龄≤3岁)为研究对象,均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记录术中资料(起搏参数、影像及心电图资料),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术前及术后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1.6±0.7)岁,体重(10.3±2.5)kg,均成功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9)ms,心室起搏比例为(97±7)%。术后随访时间为6(6,12)个月。术后1周时,10例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Z值较比术前明显缩小(1.3±0.6 比3.6±1.1,t=9.37,P<0.001),随访期间10例患儿心功能均保持良好,末次随访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6±4)%。末次随访时起搏电极阈值较比术中稍有升高但均≤1.0 V,在临床可接受范围[(0.8±0.1)比(0.5±0.1)V,t=-5.27,P=0.001];电极感知及阻抗与术中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5)比(14±4)mV,(584±88)比(652±86)Ω,t=-0.83、2.26,P=0.426、0.050]。随访期间未见电极脱位、电极故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起搏QRS波时限窄且术后心功能保持良好,电极参数稳定。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儿童 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转复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住院接受普罗帕酮急诊复律治疗的169例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169例患儿中,男118例,女51例,年龄(2.84±2.91)岁(14 d~13岁)。按照年龄分为≤1岁组、>1~3岁组、>3~7岁组、>7岁组。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69例PSVT患儿中,≤1岁65例(38.5%),>1~3岁47例(27.8%);>3~7岁40例(23.7%);>7岁17例(10.1%);24例(14.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53例(90.5%)首次就诊原因为非特异性表现。4.1%(7/169例)的患儿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有效复律后左心室射血分数由(44.0±4.0)%上升至(53.7±6.9)%(t=-4.700,P=0.003)。缓慢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总体显著有效率为74.0%(125/169例)。比较不同用药次数的显著有效率,总体(多次)静脉注射显著有效率[74.0%(125/169例)]明显高于首次静脉注射显著有效率[53.3%(90/16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57,P<0.001)。比较不同年龄组显著有效率,≤1岁患儿组(60.0%,39/65例)明显低于>1岁组(82.7%,86/10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6,P=0.001)。比较不同剂量组(1.5 mg/kg及1.0 mg/kg),≤1岁时,1.5 mg/kg组显著有效率(51.1%,23/45例)明显高于1.0 mg/kg组(20.0%,4/20例)(χ2=5.519,P=0.019);>1岁时,2种不同剂量组显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9% 比62.1%,χ2=0.180,P=0.671)。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不良反应率为9.5%(16/169例),其中1例表现为严重低血压,发生于伴右心功能不全的三尖瓣下移畸形患儿;15例发生心脏传导异常,均短时间内自行恢复。伴心功能轻中度损伤患儿未发生心功能恶化。结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复律儿童PSVT相对安全有效,显著有效率为74.0%,其复律成功率与年龄、剂量及用药次数相关。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复律不良反应发生率虽低,但在心功能明显受损或心动过速持续无休止心功能损伤程度不明时应避免选用,警惕心功能恶化。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普罗帕酮 静脉注射药 儿童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特发性VAs患儿328例,其中男205例,女123例;年龄(7.8±3.9)岁;体质量(32.8±17.7) kg。分析儿童不同起源位置VAs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结果328例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为(5.4±4.1)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占57.6%,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28.7%,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13.7%;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38例(11.6%,38/328例)。328例患儿中除13例术中未能诱发VAs,315例经标测证实VAs起源于流出道152例(152/328例,46.4%),其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46.1%、左冠窦27.6%、右冠窦18.4%、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7.9%;三尖瓣环55例(55/328例,16.5%);左后分支54例(54/328例,17.4%);左心室后乳头肌39例(39/328例,11.9%);多源性5例(5/328例,1.5%);左前分支3例(3/328例,0.9%);其他7例(7/328例,2.1%)。接受射频消融307例(307/328例,93.6%),即时成功271例(271/307例,88.3%),有效14例(14/307例,4.6%),失败22例(22/307例,7.2%)。随访3~36个月,再发42例(42/271例,15.5%)。手术曝光时间(3.2±5.8) min,曝光量(1.4±2.6) mGy,剂量面积乘积(384.2±42.6) mGy·cm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4例(4/328例,1.2%)。本组资料中≤3岁婴幼儿20例,除1例术中未诱发外,余19例均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8例(18/19例,94.7%),随访复发4例(4/18例,22.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1例(1/20例,5.0%),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及房室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起源于流出道的儿童特发性VAs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最常见;流出道及三尖瓣环起源消融效果较好,左心室分支型及左后乳头肌起源复发率相对较高;婴幼儿特发性VAs射频消融相对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儿科电生理医师操作;三维标测指导射频消融可将辐射量控制在极低的安全范围。

  • 标签: 室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