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推拿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5月-2024年5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80例展开研究。随机式分组,其中对照组以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观察组施行小儿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患儿腹痛、腹胀、呕吐、厌食等为主的症状改善有效率;随访调查患儿治疗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3%。观察组在三个月时有2例复发,占比5%;对照组在1个月时复发3例、三个月时复发5例、6个月时复发7例,总占比为39%(P<0.05)。结论:小儿推拿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可改善躯体症状,促使小儿恢复食欲,且能够根本上缓解患儿胃功能问题,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短径)对ER的预测价值。结果ER组44例,非ER组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术后转移淋巴结个数和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 χ2值:0.16~2.60,均P>0.05);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χ2=33.38)、转移淋巴结大小(U=296.50)和psTg(U=1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Tg[比值比(OR)=0.047, 95% CI: 0.004~0.500,P=0.011]和转移淋巴结大小(OR=0.146, 95% CI: 0.032~0.666,P=0.013)是影响ER的独立因素,而ATA初始风险分层不是独立因素(OR=0.266, 95% CI: 0.051~1.390,P=0.116)。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的ROC AUC分别为0.904、0.873;当psTg以20.05 μg/L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27/28)和75.0%(33/44);当转移淋巴结大小以0.75 cm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6%(22/28)和81.8%(36/44)。结论PsTg可以较好地预测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患者131I疗效,转移淋巴结大小对疗效也有重要影响。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钠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及对房水中PDGF和EGF含量的影响。方法 笔者将研究时间取自2017年6月-2019年10月,并在这期间选取78只健康小白兔进行研究,并均分两组。对研究组小白兔手术同时低分子肝素钠灌注组,并行右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术中前房灌注5000IU低分子肝素钠;参照组手术同时行右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并观察两组兔眼术后不同 时间房水中PDGF含量和EGF含量,并观察两组统计学检验是否存在意义。结果 两组术后3天PDG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时间段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3天、14天EGF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时间段无差异(P>0.05);结论 白内障模型兔超乳化后晶状体后囊混浊及房水中PDGF、EGF的表达可通过低分子肝素钠更好的被抑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5—2020年诊断的2例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光镜下对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进行观察,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USP6基因断裂重组情况,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探讨。结果2例送检组织大体表现为边界较清的类圆形肿块,实性、质中偏韧。镜下观察:肿瘤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疏松黏液样基质和穿插在其间的丰富的胶原组织组成。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呈梭形或短梭形,可见少量的生理性核分裂象,间质可见红细胞外渗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不表达CD34、结蛋白、β-catenin、S-100蛋白、SOX10、STAT6,Ki-67阳性指数低。FISH检测结果提示2例均具有USP6基因断裂重组。结论发生于关节内结节性筋膜炎极为少见,认识到它的存在、熟悉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应的分子遗传学检查可避免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年5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32例IMT,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7岁)。肺及纵隔10例,胃肠道、肠系膜/大网膜12例,膀胱5例,头颈部3例,小腿软组织及腹膜后各1例,其中4例为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IMS),均位于腹腔。组织学肿瘤以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间质不同程度疏松水肿黏液变至胶原化,伴多少不等的慢性及急性炎性细胞浸润;EIMS以上皮样瘤细胞为主,间质水肿黏液变,浸润炎性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25/32,78%),除4例EIMS均为核膜阳性外,其余IMT均为胞质阳性;肿瘤细胞还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8/19)、平滑肌肌动蛋白(24/32,75%)、结蛋白(12/32,38%),其中4例EIMS均为结蛋白强阳性。15例行ALK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2例(12/15)可见分离信号,以非经典断裂信号为主。3例行二代测序显示1例小腿IMT出现CLIP2-ALK融合,2例EIMS均示RANBP2-ALK融合。随访29例,22例无瘤生存,4例复发(其中3例克唑替尼治疗并带瘤生存),3例死亡(其中2例为EIMS)。结论IMT形态学谱系广泛,需与多种良恶性肿瘤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抗体ALKp80、ALKD5F3)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LK断裂探针)可辅助IMT的诊断,不典型病例推荐二代测序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22年4月25日至6月8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救治医院)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的177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根据患儿胸部影像学表现分为轻型、普通型组;按感染年龄将未接种疫苗患儿分为<3岁、3~<18岁组;根据疫苗接种情况将3~<18岁患儿分为未接种、接种1剂次、接种2剂次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77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中男96例、女81例,发病年龄3(1,6)岁,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10.3±3.1)d。轻型138例、普通型39例。3~<18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适龄儿童中未接种疫苗55例、接种1剂次5例、接种2剂次36例。接种2剂次疫苗患儿末次疫苗接种时间≤6个月比>6个月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更短[(7.1±1.9)比(10.8±3.0)d,t=-3.23,P=0.004]。单因素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受未接种疫苗患儿年龄、基础疾病、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的影响(t=3.87、2.55、2.04、4.24、3.51、2.92,F=16.2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β=-0.33,95%CI -0.485~-0.182,P<0.001)、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剂次增多(β=-0.79,95%CI -1.463~-0.120,P=0.021)是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缩短的保护因素,淋巴细胞比例减少(β=-0.02,95%CI -0.044~-0.002,P=0.031)、有基础疾病(β=1.52,95%CI 0.363~2.672,P=0.010)则是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细胞比例减少、有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年龄增长、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剂次增多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短。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奈玛特韦与利托那韦组合用药(商品名Paxlovid)治疗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验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医院)2022年5月1日至6月1日使用Paxlovid治疗的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临床转归,动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观察用药期间相关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分别为12、14、17岁。3例患儿均为存在基础疾病且有发展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的轻型病例,均有高热、咽痛及干咳等症状。3例患儿均在病程第3天予以Paxlovid口服,用药后1~2 d临床症状消失,2~4 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其中1例用药期间出现少许皮疹,但停药后消退未再反复,3例均未见胃肠道,神经系统反应及肝、肾功能损伤。3例患儿在出院后3个月均未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综合征相关临床表现。结论Paxlovid在3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治疗有效且相对安全。